創造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天地 -- 杜文正設計美學中最令我驚奇和欽佩的是,他對室內裝飾有「人文情懷」的追求。他的觀點是,家居的裝飾不是用來滿足虛榮和成就感,更不是炫富之地,而是使人「生活得更藝術些,人生境界更為提升」。
從紐約到台北,從東京到北京,大城市從文化到政治,各有異同。但大都市的一個最大共同點,就是都有成群的摩天大樓——從杜拜的哈里發塔,到台北的101,再到紐約世貿廢墟上新建的1,776英尺高的自由大廈(象徵1776年獨立的美國堅定屹立)。這些摩天大樓代表著現代人類的自由精神、創造能力,是人定勝天、改造自然、重新設計地球表層的雄心的展示!
理科與文科,科學與藝術,不僅是兩類專業,更體現兩種思維方式:理性的,還是感性的;精密計算的,還是天馬行空想像的。在文理各科中,只有建築,是融兩者於一身。有專家說,「建築是門偉大的藝術,它建立在宇宙兩大原理的基礎上:美與實用。」有人甚至這樣表達:建築是「用石頭寫詩」。
美國思想家艾茵‧蘭德(Ayn Rand)以建築師為主人公的暢銷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無數人。該書主人公、天才建築師洛克說,「天才不是一種武器,而是一種偉大的責任。」這責任就是把地球變得更適合人類生存,讓建築在舒適、實用的同時,展示美和藝術。
21歲從蘇聯剛剛抵達紐約的艾茵‧蘭德,看到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時哭了,不僅為來到自由國度,更為這些建築所體現的人的自由精神、創造能力而流下她稱之的「被震撼的淚水」。
高樓大廈不僅骨架雄偉,內在設計裝飾上的現代化,更可謂百花爭艷,各種奇想、流派,比環繞摩天樓那些變幻多端的雲彩更令人眼花繚亂。在這個室內空間裝飾領域,被稱為台灣設計大師和先驅的杜文正,就是艾茵‧蘭德《源泉》中建築師洛克那種集個性、才氣於一身的藝術家。所不同的是,虛構的洛克活在一個純理性世界,而杜文正則在真實生活中創造一個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天地。
最早看到杜文正的設計是十多年前在台北,朋友在一個高樓餐廳請客,其室內設計別具一格,現代而典雅,頗引起我注意。那頓飯吃的甚麼全忘了,但室內設計師的名字卻記住了:杜文正。
以後陸續看到杜文正的力作,包括商業空間和樣品屋等,非常欣賞他作品中的一貫風格:第一眼看去,很西式,很當代;再仔細觀賞,就感覺出東方傳統中追求和諧與秩序的氣息。這無論從理性還是感性角度,都頗引起我一種共鳴感。後來結識了杜先生本人,就他的美學思想有過幾次深入的交談和了解,從艾菲爾鐵塔,到龐畢度中心,從北京中央電視台「大褲衩」樓,到中國建築當年受蘇聯影響而導致的強壯、霸氣感,再到兩岸建築風格的比較,尤其是聽他談論當今室內設計的趨勢等,越發意識到杜文正美學觀的價值,是一種引導兩岸室內裝飾風潮、代表這個領域未來走向的價值。他的裝飾藝術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東方式的極簡。
看杜文正的作品,首先讓人想到西方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那種簡約、乾淨、明亮等透視感,完全是「現代派」。但極簡的難度在於,處理不好,容易流於單調、疏少,像白開水。但杜文正的極簡卻是東方式的,簡單中有內涵和潛在的意境,如詩歌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比如他的早期作品「香草山莊」樣品屋,是純白色調,給人平靜、潔淨、透亮的感覺。窗外有很大庭院,植物茂盛,亭台錯落;大面落地玻璃窗,不僅增加室內採光度,更使窗外的盎然綠色跟室內的純白極簡形成反差,疏密相間,白綠相映,構成一幅典雅的圖畫。
杜文正很注重色調,卻不是大紅大紫或粗框的重色,更沒有鑲金鍍銀的奢華之氣。他的家具多為暖色,注重飾品色調的和諧,給人一種柔和、踏實、靜心的感覺。
他藝術風格是「中西合璧」——「中國風」和「西洋潮」的融合。他的中國風,不是實物裝飾的雕紅木床、檀香桌椅、百褶窗簾等等,而是對傳統「思想」的獨特理解和詮釋。他曾論述說,中國古建築有三種風格:典雅之氣(端莊氣派),靈秀之氣(瀟灑飄逸),鄉土之氣(純樸古拙)。他則力求在西式的簡約中融進這三種風格。
說杜文正的裝飾設計帶中國傳統風味,但在家具使用上,他卻打破「成套」、「統一」那種群體主義思維框架,而是凸顯獨特,同時又讓它典雅不刺眼。說是西方現代的,卻沒有甚麼解構主義(刺激性、莫測性和所謂的可控的混亂)或行為藝術那種噱頭獵奇,更不走極端的奇形怪狀,而是把握極簡的精髓:以少勝多,返璞歸真。其意向含蓄,不張狂。
二十世紀藝術領域的最大敗相,就是偽藝術蜂擁而至,其中以畫界最多;在行為藝術中更是偽藝術、假藝術為主。把偽東方藝術販賣到西方,再把偽西方藝術倒賣到東方,或者把二者胡亂雜交,製造自我解釋的假高級。但建築業的藝術,則是藝術領域內最難造假的。因為「偽」和「假」會導致大樓塌方,裝飾散架,或讓客戶目瞪口呆,所以行不通。這個專業要求藝術和科學、現實生活的結合。歸根到底是「藝術和真實」的結合。
杜文正有一句名言,「但凡好的東西,在足夠好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共通性。因為這種共通性,它就有可結合溝通的渠道。」正如有人說,真正好的民族藝術都是世界性的。就因為其中的共通性。杜文正的裝飾設計,就是在尋求這種共通性,並力爭揉出一個最和諧的效果。
第二,藏拙的智慧。
在室內設計時,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即缺陷。如果能巧妙地把缺陷藏起來,已是一種本事。而杜文正的設計則不僅能藏拙,還時常「化腐朽為神奇」,把缺陷變長處,展現藝術家的智慧。
例如他在設計裝飾「居意古家具生活館」時,裡面原有一根大圓柱,在縱深的展廳顯得很礙眼。但那是支撐房梁的原有結構,不能改變。圍起來也無法藏住拙。杜文正奇思妙想,又創造了另三個相同圓柱,錯落有致地把整個展廳裝飾成像是故意分割出的四個空間。把一項缺陷,變成一道新景。
原展廳中間的過道比較狹窄,杜文正就把過道的平牆改成鐵灰色金屬的斜牆,增加了變化和波浪形,給人一種空間的流動感。原展廳地面部分是觀音山石板,有鄉土古樸之風,但全用石板,成本太高(這也是建築跟詩歌、繪畫等不同之處,是必須考慮的),杜文正則搭配以木板地,形成錯落,這個「拙」又變成了新奇。
那麼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從哪裡來?杜文正認為,建築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理性可以教,感性則只能源於自身的人文藝術薰陶,正如詩歌的「功夫在詩外」。杜文正喜歡讀書,欣賞音樂,收藏字畫古玩,尤其愛下圍棋。他認為下圍棋既要顧及細節、又要照顧全盤,這正是裝飾設計所需要的。而他幾十年來對圍棋的研究,對他的設計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無法用語言傳遞的。
杜文正還喜歡古典音樂,特地把自己的幾百張古典音樂CD按作曲家姓氏字母編輯了一本目錄。而對自己鐘愛的曲目,還會搜集多種版本做比較。從杜文正的裝飾作品中,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古典音樂對他的影響。如果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他設計的空間裡,腦中甚至可能會響起某段18、19世紀的經典作品。而難以想像一個熱衷披頭四、搖滾樂的人能設計出杜文正那種典雅的裝飾。
杜文正是台灣公認的豪宅空間設計大師。第三,尊重用戶個性的輔助美學。
艾茵‧蘭德《源泉》中的天才建築師洛克有個信條,他的設計只是自我美學觀的實現,而完全不在乎市場和客戶需求。艾茵‧蘭德的目的,是要通過主人公的作為,把個人主義精神強調到極致,以此闡述她的哲學思想。洛克的做法跟現實有相當距離。而杜文正的空間美學,則是在追求自己風格特色的同時,不跟客戶市場對立,力求讓客戶滿意。他很早就提出「公私兩性論」:公共場所的設計,商業中心或辦公室等,強調共性,求「最大公約數」,讓使用的大眾都能接受。私人居室的設計,則重視客戶的獨特性,「尊重使用者的個性」,而不是設計師本人的任性。
杜文正強調,「每個房主的個性不同,空間設計和室內裝飾等,就要根據用戶的喜好來設計,怎樣裝飾,必須符合房主的喜好,而不是完全由我來決定。」當然,杜文正會提出建議,等於「輔助美學」。
杜文正以裝飾企業家的豪宅著稱,而具體怎麼設計和裝飾,往往是富豪太太做主。成功男人背後都有個能幹的女人,家庭布置裝飾,女主人的意見當然舉足輕重。是富豪就難免在居家裝飾上有炫富心態。那麼要說服富太太不炫富、不鋪張、再加上一些人文氣息,難不難呢?杜先生說,早期有些難,但他耐心講解。後來他名氣大了,富太太們就更多尊重他的權威,認同他的道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有藝術藏拙、化缺陷為景觀的功夫,還由於他能因地制宜,藝術地處理客戶的某些超常要求。
比如一位企業家的住處由於空間有限,在供佛像的室內,還要擺個麻將桌。雖然這實在不和諧,但主人堅持,杜文正就設法兩全。他還把日本和式房中的桌子設計成升降式,平時當作交誼廳,降下桌子、鋪上榻榻米,還可當客房。
在重視使用者的差異性、尊重用戶的個性的同時,杜文正又不是任由客戶去追求豪宅的奢華,而是努力去提升使用者的人文趣味。他曾說,你把家裡都掛上梵谷的向日葵,也不等於高品味,家居不是畫廊,「空間中的藝術品不求貴,只求用對」。
新聞學中強調,媒體不能只提供大眾想知道的,更應提供大眾應該知道的;這個「應該」就是提升新聞口味,或說思想層次。否則名人軼事、娛樂消遣就會充斥所有媒體版面。杜文正把實用舒適擺第一位,然後是藝術想像的安排;把客戶個性化的要求,跟自己藝術家的追求水乳交融般地和諧起來。難怪一位台灣企業家客戶讚歎說,「杜文正設計的房子,讓人回家後真正可以完全放鬆。」
第四,始於理性,終於感性;追求平衡和內在秩序。
任何一個領域真正的優秀人才,都是有自己哲學思考的人。杜文正就是這樣一個把自己的哲學思考融入視覺藝術的設計家。他認為自己的設計始於理性,終於感性,他要在這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這個平衡在他給自己住所的設計中可謂找到了最大公約數。
美國的室內裝飾權威雜誌《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中文版《安邸》)今年二月號刊出對杜文正的「特寫」,選擇了多幅他住所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杜文正的設計風格,已經跟他早期作品的「純白極簡」有了相當的不同。在這些設計中,看不出非常刻意的美學表達企圖,其擺設、裝飾既精心又看似隨意;其色調既不統一,又渾然一體;既有一股現代的清新氣息,又感覺一種深厚人文內涵;沒有哪一樣東西突出地搶眼球,而每一件又好像都在招呼你去關注它一眼。你找不出這些擺設的規矩,卻有感覺順眼、舒適,這大概就是一種內在秩序吧。他追求的是:以「人」為核心,以「家」為原點,營造家居空間的完美和諧。
最好的文學作品,都是能把最深的思想和情感內涵,用最下功夫精煉出來的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諸如李白「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展示的深厚藝術功力。杜先生的室內設計藝術,就是在追求這樣一種境界。
第五,居室是薰陶情操的人文空間。
杜文正設計美學中最令我驚奇和欽佩的是,他對室內裝飾有「人文情懷」的追求。他的觀點是,家居的裝飾不是用來滿足虛榮和成就感,更不是炫富之地,而是使人「生活得更藝術些,人生境界更為提升」。他更進一步提出:「住宅空間最神聖的意義,就是在優雅的環境中培養下一代的氣質。」「希望下一代的藝術修養,美學觀念,文化水平能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提升。」
一般來說,室內裝飾都只考慮投主人本身所好。而杜文正卻想到要對下一代有人文情懷的薰陶,這真是獨具一格。試想如果居室掛滿春宮圖,或仿古的帝王式家具等,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會有甚麼影響呢?而典雅的藝術,高格調的裝飾,或表達人生哲理的警示等,則會促使每天生活在這種空間的孩子成為紳士或淑女,既聰明又高雅。
記得曾在網上看到中國知名演員陳道明(在張藝謀的《英雄》中扮演秦始皇)的家居照片,整個是帝王式的——深紅色的花梨木,雕花中式太師椅,精致的銅壺等裝飾。給人一種張揚的暴發戶感覺。如果不看照片說明,會以為是乾隆或道光的居室。網民說,絕對有「皇宮」的感覺。真難想像,陳演員如果有孩子,每天在那種環境下成長,還不早早就被薰出小皇帝心態了。
所以杜文正的「居室裝飾薰陶氣質」應成為設計裝潢業的一個訓條。難怪2014年在中國安徽一次五百多名青年設計師雲集的會議上,杜文正的美學理論被合肥室內裝飾學會會長在致詞時讚譽說,「台灣知名學者杜文正先生的理論可謂深刻,好就好在他把裝飾設計的品味高低、環境優劣,提高到影響人的氣質的層次上,是難能可貴的。」在網上可看到,中國煙台室內設計師培訓班的課程中,也在講述和推崇杜文正的這種美學理論。讓家居環境幫助提升人文情懷的審美思路,是引導兩岸室內裝飾風潮,甚至代表未來的最獨特、精彩之處。
如果說洛克式的摩天大樓,代表的是人類征服自然、向天空伸展的高度,杜文正式的室內裝飾,代表的是向人文理想、人文關懷拓展的深度。能在虛構的世界裡欣賞到洛克的摩天大樓,在現實世界裡目睹杜文正的典雅室內裝飾,不僅得到感官享受,更得到思想的升華。
現職:
杜文正設計事務所負責人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經歷:
中華電視公司節目部美術指導
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講師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
主要設計作品:
宏盛帝寶實品屋、元大一品苑門廳及公共空間、華固松疆門廳及公共空間、寶輝一品花園實品屋、潤泰松濤苑實品屋、文心信義大厦實品屋、元利信義聯勤實品屋、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聯誼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