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
打坐,或稱冥想,原本是佛、道等修行之人的必修功法。長期打坐可激發人體潛能,對一般人來說,也是控制情緒、減輕壓力的良好方式。科學實驗證明,打坐對人的大腦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位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莎拉.拉扎爾(Sara Lazar)在偶然機會下開始學習打坐。她在TED演說中講述了自己連續練習了幾個星期後,不知不覺中,她發現自己變得沉穩平和,對待任何人和事都更富有同情心和寬容心,也更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生活中原本認為很棘手的問題,也因為自己心態的變化而變得很容易處理。
莎拉.拉扎爾說,在查閱相關資料後,她了解到現有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打坐能減少壓力,對憂鬱、失眠、痛苦、焦慮有積極的改善作用,還可以增強注意力,讓人們在生活中提升愉悅感。
身為腦神經科學家,她很想知道打坐對大腦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才能改變人的整個身心。她決定自己做實驗,找到其中的奧祕。
她在波士頓召集了一批志願者,讓他們每天打坐30~40分鐘,時間限定在3個月。這些志願者既不是僧侶,也不是修道愛好者,幾乎沒有任何打坐經驗,也不知道怎麼打坐。在實驗前,他們接受了大腦磁共振掃描,然後開始學習打坐。實驗結束時,他們再次接受大腦磁共振掃描。結果發現,短短3個月的時間,打坐者大腦的灰質數量明顯增多。
不但如此,他們的大腦前葉也變大了。大腦前葉部分是負責理解和記憶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腦前葉會變小、萎縮,人就會變得遲鈍、反應慢、理解能力差並且記憶力下降。但是實驗發現,50歲的打坐者,大腦前葉竟然相當於25歲的年輕人。這也說明打坐可以防止或延緩大腦衰老,令人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有人對打坐的神奇變化產生質疑,認為吃素、運動等習慣也許會產生同樣效果,並非是經由打坐獲得的。於是腦神經科學家做了第二個實驗,她召集了一批志願者,讓他們每天打坐三、四十分鐘,持續8個星期。同樣在實驗開始前用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增加了實驗中大腦的監測頻率,每個星期都用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
掃描發現,打坐者的海馬迴部分灰質數量逐漸變大增多,而海馬迴負責記憶、學習以及控制情緒。一些憂鬱患者以及遭受創傷的人的這部分就比正常人少。
這一次實驗又有新的發現:練習打坐的人,顳頂葉交接區會逐漸發生變化。這一區域在人的耳朵上方,負責移情、共情。同時,打坐也會令人腦中的杏仁核變小。人在長時間感受到很大壓力時,杏仁核會變大,反之杏仁核則變小。
每個人的抗壓能力都不同,因此感受力不同,適應能力也不同。當人感受到來自環境或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時,杏仁核就會發生變化,壓力越大,杏仁核就隨之變大,壓力減輕後,杏仁核就會變小。適應能力差的人,很小的壓力就會讓他的杏仁核越來越大。而打坐,能顯著縮小杏仁核,表明這是一個提高人抗壓能力的好方法。
打坐,看似簡簡單單的動作,身體不動,意念不動,但是卻可以改變大腦,啟動元認知,影響到整個人體的身心健康。
元認知(Metacognition,或譯為後設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認知的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如果通過打坐能夠更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提升對抗壓力的能力,甚至改變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身處紛繁濁世的我們不妨每天騰出一點時間練習一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