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葉琳喬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步入中年,感到工作進入瓶頸,或許正是思考職涯轉換的機會!曾擔任人資主管的酒小萍,在即將50歲時決定辭去原有的工作,並轉換跑道從事心理諮商師。雖然收入不比過往,但卻擁有比過去更多的充實與成就感。
不少在職涯上半場努力打拼出一片天的50世代,或許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卻感覺到自己很難再繼續向前;又或是對工作失去熱情、卻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湊合過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
曾經在許多知名外商企業擔任人資主管的酒小萍,50歲時毅然決定辭去工作,並且考取諮商心理師資格。她說:「找回自己生活的主控權,是最快樂的事!」
身為五年級世代,在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三的酒小萍,相較於兩個學業成績優秀的姐姐和備受關注的么弟,她對自己沒有太大的自信和存在感,也很難想像自己未來會有什麼太大的成就。
而在成為心理師之前,酒小萍其實是資歷超過30年的「張老師」志工。「那個時候有同學去報名,我聽了覺得好像蠻有意思,就也加入了義務張老師的行列。」
要擔任張老師志工,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課程,「當中我很喜歡一個自我探索的團體課程,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我說話是會有人聽見、而且可以被好好回應的。」對酒小萍來說,張老師志工不只是擔任助人者的角色,也是一個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歷程。
而在職場上,畢業後酒小萍曾做過業務、產品經理(PM),也曾任職於知名企業負責人力資源和教育訓練,「我發現我很喜歡和人有接觸、交流的工作,也喜歡協助解決別人的問題。」在此同時,她也依然持續著張老師的志工工作,也已是可以帶領新進夥伴的團體訓練員,儼然升格為「學姐」。
在將近40歲的時候,酒小萍第一次考慮是否要成為心理諮商師。「當時我覺得,現在的工作雖說不上完全滿意,但做起來也還算得心應手,也好像在不錯的公司、有個不錯的職位,是可以被社會認可的職場成就。好像繼續當義工就好,不需要真的轉換跑道。」
除了實務上的職涯考量外,要成為諮商心理師,也必須要從相關科系畢業,當時的酒小萍心想:「我還要一邊工作,到了這個年紀,真的還有辦法考研究所嗎?」便暫且擱置了這個想法。
在40~50歲的階段,酒小萍陸續在幾家不同產業類型的企業擔任人資職務,但她逐漸感覺,當時身為中階主管,自己在職涯發展上已經碰到天花板,很難再有所突破。「當時我如果要再往上一層到高階主管,要兼顧的方方面面可能更多,包括辦公室政治這些本職以外的問題,但我只想面對自己的專業領域。」
而在每次換工作的時候,「心理師」這個選項總是會在酒小萍的心裡浮現。「而剛好在2014年左右,所謂的生涯諮商,或是企業給予員工心理支持服務的需求開始出現,所以心理諮商師的工作不只是解決心理層面的障礙或困擾,似乎也和我過去的專業是可以有所連結的。」
因此她決定賭一把,毅然辭去工作、專心準備心理諮商研究所的甄試。「我想說就當給自己一個機會,如果考不上就算了,如果考上就試試看。雖然我放棄了外界看來穩定的工作發展,但就這麼一次就好,我想要放手追求自己的夢想。」
「其實很多的捨不得,是因為我們放不下。」酒小萍說,當然她也可以繼續留在多數人認為還不錯的工作崗位上,但好像總少了一點真正快樂或踏實的感覺,騙不了自己。
決定放手一搏之後,除了努力準備考試,酒小萍也靠著自己過去的專業經驗,加上張老師的夥伴們也給了不少考試準備的協助和建議,最後順利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
重回校園之後,酒小萍最明顯的感受之一,就是自己在生活上有了更多自主性,也比較有時間可以和朋友、家人相處。「當學生雖然沒有收入、但是那個充實感跟學習的樂趣,是很難被取代的。然後你會發現,社會所認定的外在成就,其實和內在的幸福感不一定有關。」
此外,面對課堂上都小自己至少一輪以上的同學,也是另一種新鮮的體驗。因為不是本科系出身,學業上多少會吃力一些,卻也很有挑戰性。「我記得有次課堂作業要拍影片,我實在拍不出來,就和同組同學求救,結果他們二話不說就來幫忙。或許是因為念諮商,其實大家都還蠻有一種溫暖的特質,對我也很親切。」
但相對地,當這些年輕的同學們面臨職涯選擇,或是要找實習機構的時候,工作經驗豐富的酒小萍,就能給予實質的建議。「可以說念研究所時,是一個在各方面都能互相學習成長的環境。」
從事心理師工作至今,酒小萍坦言,和過去服務於企業時相比,收入上的確不是那麼豐厚,「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個月我只接了4個個案,收入只有3千塊,坦白說是有點驚嚇。」
因此,她除了承接諮商個案之外,也應邀到機關團體做演講,也因為在讀研究所時取得生涯發展諮詢講師(CDI)的資格,為企業或個人提供職涯諮詢或課程講師。
如今酒小萍的每週工作時數大約是15~30小時,雖然以月收入來看不如從前,但若以時薪計算,其實收入水準是差不多或更高的。
「以前工作就是每月薪水入帳,賺得多可能有安全感,但沒有思考太多;現在自己比較有意識在控管收支,也有選擇工作的自主權。」經歷過剛入行的歷練磨合,現在她更覺得安定、自在,也有更多留給自己的時間,「幸福感是增加的。」
最後她也建議50世代的讀者,若是面臨生涯選擇的十字路口,不妨可以盤點看看自己擁有那些資歷和經驗,「其實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我們一定會累積一些歷練和生命經驗,而任何特質只要放對地方,就可以有所發揮。」
無論工作或生活,都是一個「becoming」(成為)的過程。「在這個時代,50歲後可能還有1、20年很大機會持續在職場上工作,壓力或倦怠可能是一個訊號,不妨藉此認真思考一次: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或許就會是另一個契機。」
本文經《50+》https://www.fiftyplus.com.tw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