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訊息發布

就業環境統計數據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焦點人物

 專訪Adecco全球總裁:產業傾斜並不致命,企業該問「人們為何要為你工作?」

缺工痛感世界第一的台灣,我們拿什麼向全球人才招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_Cheers提供 缺工痛感世界第一的台灣,我們拿什麼向全球人才招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_Cheers提供

作者/張紹敏
缺工痛感世界第一的台灣,我們拿什麼向全球人才招手?


早在2012年,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與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便已預測,2021年台灣會是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國家。10年後我們彷彿走入預言,人才留不住、進不來、用不上,企業的施力點在哪裡?

全球人力資源服務龍頭、藝珂人事顧問集團總裁克里斯托夫・卡托瓦(Christophe Catoir)首次訪台,接受《Cheers》專訪時並不悲觀,他認為此刻正是企業再造領導力、跨界合作躍上舞台的最佳時機。

Q:Adecco的調查指出,台灣企業主認為缺才主因是「應徵者對薪資福利的期望高於企業標準」和「人才傾向進入半導體等熱門產業」,你如何解讀?

首先,在通膨之下,為了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人們比過去更加在意薪酬,這並不令人意外。

其次,任何國家都有一些產業比其它產業更吸引人。產業的排擠效應並不致命,關鍵的問題在於,人們為什麼要為你工作?有些公司除了工作職稱和任務之外,從來不談工作的意義。另外是企業的文化,是否讓員工能感到安心、擁有自主性……,這些都是吸引力的一環。

我並非台灣的專家,但我推測台灣也必須變革管理文化。現在年輕人有更多選擇,尤其台灣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若在國內找不到理想的環境,可以在世界各地另尋工作,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容易。

Q:針對全球人才流動,有哪些現象值得留意?

第一,移動無所不在,不僅是實地移動,還有數位移動。靠著科技,許多人不再需要攜家帶眷出國,就能在台灣領新加坡的薪水。

第二,你不能忽視其他國家的薪酬吸引力。如果你的人才在其他國家可以領兩倍薪水,他為什麼不去呢?

如果人力資本是你的競爭策略,你必須有相對應的投資策略。事實上,因為不合適的薪酬流失人才、讓公司錯失成長機會,你付出的代價更高。公平地說,這對企業來說並不容易,但仍是不能避談的議題。

第三,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改變,過去招聘是一種「交易」,有人走了、就開缺招募,但現在要直接在市場上找到接替人選,所需時長從3個月變成6個月。顯示這個交易模式行不通了。

有戰略的企業,開始提早吸納人才、自己教育新鮮人;或推動內部晉升,讓員工不再關注短期回報,能把眼光放遠。當人留在組織內可以學習、成長、升遷、賺更多錢,常常也會比到海外工作更有吸引力。

Q:你提到培育人才的重要性,企業在這方面有哪些新行動?

談到缺才時,企業常說「我們找不到有這些技能的人」,那麽何不提升(Upskill)你的人才的技能?

有些公司開始和同業一起打造人才培育的學院,合作攬才。以Adecco為例,我們和法國的雅高酒店集團(Accor)、餐飲服務和設備管理公司索迪斯(Sodexo)、老人護理服務公司Korian共組餐飲業的學徒培訓中心,每年能在5座城市培育2,000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企業更願意投資「潛力」人才。過去雇主的要求以硬技能為主、軟技能為輔,但近期我們透過AI分析了幾個國家的徵才廣告,發現談到軟技能的關鍵字數量比過去翻了3倍。

未來人才最珍貴的資產是「學會如何學」(Learn how to learn)。讓我擔心的是,許多人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自信。

我舉一個例子,曾有一家歐洲汽車大廠要往電動車領域轉型,企業主打算關閉傳統工廠、提升所有員工的技能,以便適應新廠。結果,有80%的員工寧願領銀行支票走人,而不願再受訓,他們的回應是:「自從離開學校後,我不曾再學習。」

我認為這顯示了多數人對AI的革命毫無準備,這也是企業和教育單位的行動如此重要的原因。

Q:台灣在少子化、高齡化之下,向海外攬才勢在必行。你認為成功要件為何?

當人口結構和產業不符合,若政策沒有足夠的開放性,你是在懲罰自己的產業,最後這些公司也會選擇移往其他國家,對在地經濟絕非好事。

荷蘭是很不可思議的例子,雖然它是個小國,但人們的思維是要成長、要發展,他們很清楚,不可能只依靠本地人,因此向波蘭、東歐等國移民打開大門,建立了從住宿、學校到培訓的完整生態系。

有些國家開了門,並沒有善待外來者。荷蘭政府很努力與人民溝通:你是否想要更好的經濟、更好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未來?這些都跟對外開放的政策息息相關。只有在經濟面和社會面都看得見效益,才算是成功。

我的觀察是,所有成功開放的國家案例中,公部門和私部門都有密切的溝通、並且互相信任。

現在是HR必須多多發聲的時機。比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很多人被解僱、企業縮減規模,但在新冠疫情期間,我看到人們不願扼殺他們的人力資本,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人」是非常珍稀的。

面對來自多方的挑戰,若你習慣關著門自己苦思解方,我建議你與周圍其他同行交流,有時候只要「複製」,比從零開始容易多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