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焦點人物

將低潮當作是激勵自己的貴人

對於五、六年級生而言,對《金曲龍虎榜》、《超級東西軍》、《麻辣天后宮》等綜藝節目肯定不陌生,這些節目滿足這族群在成長過程中的追星夢,也迎合了他們在下班後從電視汲取的娛樂性。

對於七年級生來說,《少年特攻隊》、《鑽石夜總會》、《超級偶像》等節目,分屬不同類型,卻都造成娛樂話題。或許如《鑽石夜總會》、《超級偶像》等選秀節目,也投射了某種「素人出頭天」的夢想。

而對於八年級生,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必娶女人》,則是在偶像崇拜之餘,更貼近新世代眼中都會愛情的代表作。

拿磚頭砸自己腳 練就一身好絕技

從綜藝到戲劇,橫跨了30年時空,即便大環境、節目架構和形態、收視族群在變,不變的幕後製作總舵者,就是薛聖棻。他的公司友松製作,在綜藝、戲劇雙線發展前提下,不但贏得收視肯定,更獲金鐘獎殊榮,而他畢其功於一役,在今年4、5月間,將以公司之名掛牌上櫃,創下國內節目製作單位首先上櫃的先例。

走進友松辦公室,各節目單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完備的剪接室、藝人排練室、服裝道具間一應俱全,儼然已成為一家小型電視台。這樣的規模是薛聖棻自1986年入行迄今屆滿30年的作品,他說現有格局其實已「縮編」,「我目前製作4個節目,盡量把員工控制在60人以下,重質不重量」,他認為現況相較於2000年到2005年時製作8個節目、員工超過200人,一年近3億營業額,現在這樣剛剛好。

雙子座的薛聖棻,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力,以及對生活、時尚的高品味,這些內外特質,讓他在一個工作做了30年,看盡電視這環境的大起大落後,依舊可以充分投入,且不斷地開發,「有興趣,是我保持動力、堅持下去的根本」。他覺得這個產業可以滿足自己「高自主性」,創造多變化視覺的個性,從入行時的福隆傳播、到日後受聘於映畫製作,再到1997年以6人小組成立友松,他始終堅持,也樂在其中。

放眼公司,薛聖棻有感而發:「我是運氣很好的人,但我也是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拿磚頭砸自己腳的人。」他覺得很多人在職場上求的就是安穩、一份可以不斷領到薪水的工作;然而,他卻不這麼想,「只要稍有舒適感,我就會給自己出難題;人太安逸,就會生鏽」,或許帶有一點反骨,也或許老天想給他一點淬鍊、考驗,但這些自找的、或外來的壓力,反讓他練就出一身好絕技。

跨出舒適綜藝圈 成功立足戲劇界

薛聖棻回憶,當他很順遂地製作當時在唱片界、綜藝圈呼風喚雨的《金曲龍虎榜》時,萬萬沒想到公司竟然縮編,他因而離開,少了大節目、大公司的餘蔭光環,他帶著6人自組友松,公司創業作是藍心湄主持的《聰明孩子王》。他胼手胝足草創一切,這節目也不負眾望地獲得金鐘獎,奠立了友松的基礎。

因為上一個公司縮編而激勵自己,薛聖棻不服輸的精神,驅使著自己不斷的自我開發,「除了綜藝節目,我可以做戲劇節目嗎?台灣綜藝式微了,我可以到中國製作嗎?」心中的問號,其實也是他展開另一階段試驗的開始。

他開始研究劇本,用3年的時間準備、選角,「我對做戲劇有興趣,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心中存疑讓他著手規劃和戲劇圈的專業接觸,終於在2008年完成《我的億萬麵包》,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2013年《愛的生存之道》,以及2015年的《必娶女人》,在在獲得極佳的迴響,讓他跨出了最熟悉且舒適的綜藝圈,在戲劇界立足。

薛聖棻在綜藝圈地位舉足輕重,但他不以為此而自滿,以相當豐富的綜藝製作經驗為背景,前進中國擔任《最美和聲》製作,一個迥異於台灣的製作生態。他長駐北京,忍受身體過敏的症狀,克服天氣和當地人的語言、思維差異,交出漂亮成績單,獲得當地電視台高層的賞識。他重新擦亮自己在綜藝圈的金字招牌,讓這招牌在兩岸都發亮。

  他一步一腳印,在綜藝、戲劇,在台灣、中國,都寫下自己一頁新紀錄,目前更以上櫃的目標前行。他以友松之名上櫃,笑稱又是一次拿磚頭砸自己腳,但也是一種對台灣演藝環境的期許。

憂心台灣電視生態 再活絡市場死水

台灣電視生態的沒落、萎縮,以及在國際市場上逐漸邊緣化,對於當了30年電視人的薛聖棻來說,感到憂心忡忡,「有感傳播圈一片混亂,想邀好的人才投入,但著力點不夠,一些做創意、執行的人,如果沒給他們安穩的發展,如何讓他們發揮特長?」基於如此,他苦力讓公司經營更上軌道,先給公司員工好的福利,再擴展到和市場接軌。

他舉例而言,公司做節目的工作人員起薪都有3萬1250元,這數字比其他同業來得高,而且扣完稅後,還可以拿到最基本的3萬元,「這是一種給員工安心的保障」,維持著在台北生活的基本品質。從公司再擴及於市場面,也是這樣透明化、公開化的作法。

薛聖棻表示,當公司要上櫃,進入資本市場,就不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的「一人制」,每一個買股的人都是「友松」的股東。當資金和經營放在桌面上,大家一起討論、一起辯論,就不是獨斷獨行,是匯聚所有人的想法和資金,「 我只是站在投資和製作方面的橋樑,提供機會給新冒出來的人」,也真心期盼這樣的一種新思維,能讓這死水活絡起來。

一個行業待了30年,總是有難以割捨的感情,也賦予後輩更多的期許,薛聖棻感慨:「影視一直沒有被看到希望在哪?」只是這些年來,他還是看到有潛力、有能力的人,總感覺希望還在,只是在世代交替下,新的製作群到底是要服務年長的觀眾、還是開發新族群?就像是目前的八點檔,對老觀眾很熟悉,而年輕觀眾呢?誰有勇氣、擔當去更換題材和拍攝手法?眼前種種,薛聖棻也希望可以透過公司的上櫃,能有一番新作為。

於是,薛聖棻用3年時間布局上櫃的準備,日後興櫃後所有的財務都要公開化,「公司近3年的財務狀況都被檢查了,體質沒問題」,他自信地說:「我們是小的開始,希望可以創造更好的模式!」

做節目就像上癮 想分享豐富經驗



在職場上總有起伏,薛聖棻亦然,30年生涯還是有低潮襲來。他在製作《冠軍家庭TV秀》時,只要一走進攝影棚,撲鼻而來的是便當的味道,周而復始的讓他反胃、甚至厭倦到想要移民,但他還是走了過來、堅持下去,「做節目就像是吸菸的人,真要戒掉很難,一吸到味道,心就癢起來。」

他也因為涉足節目的業務延攬,半年時間賠掉了9000萬,公司經營風雨飄搖,他忍痛自省:「我不是做老闆的料,我只喜歡做節目。」而他因公司縮編而離開,更是一次低潮打擊,他自認對節目盡責,也把節目的收視做得很出色,怎會時間一到就要打包走人?他說:「我無愧於心,只是對人性有些失望、難過」。

當然,每次的低潮,薛聖棻總會用自己的方式排解、過關,換個心態來看,他覺得這些低潮也是激勵自己的另一種「貴人」,「這些事讓我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然後我還要挑戰什麼!」

目前薛聖棻正為上櫃做最後準備,公司也將搬遷,懂生活的他雖然希望可以早點退休,只是短期內仍無法如願,因為他還需要時間分享自己的豐富經驗,「整理的過程中,讓大家漸漸步上軌道,形成研發中心」,這需要一些時間,離他心中勾勒的退休生活,還真有點遠呢!

Career職場情報授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