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事可以讓人心甘情願地掏腰包,而且還樂此不疲呢?我發現,表演和展出自己的作品就具有這種魔力。
最近我太太所參加的校友合唱團在中山堂舉行公演,我們照例認購了許多票分贈親友,一方面請他們欣賞,一方面也對校友合唱團表達實質的支持。演出那天,現場九百多個座位幾乎坐滿,而且看得出來,聽眾有很大一部分其實就是親友團,場面溫馨感人。儘管演出的水準很高,不免還是要自謙地說,花錢請親朋好友來聽自己唱歌。
別以為只有團體才會做這麼瘋狂的事,今天我在社區圖書館附設的展示廳看到一個木雕書法展,好奇地進去觀賞。原來,展者是位和藹的老先生,對木雕有興趣,自己摸索雕了一些作品,便興奮地拿出來展。全部作品連書法只有十來件,雖非專業藝術家,卻可以看出用心和創意,還有一種樂在其中的幸福感。如果展一星期,我估計這位老先生大約只要花一萬元左右。但現場看展只有我一人,實在有些冷清,於是我連忙找太太一起來,順便讓她知道,花錢請人看作品的熱情傻子,絕不只有校友合唱團而已。
當然也有不花錢的方法,但這需要一些膽識。有位在河濱公園吹薩克斯風的朋友,組了一個薩克斯風志工團,上個月在松山火車站進行時下流行的「快閃表演」,並把演出的影音傳上Youtube和全世界分享。我只能說,為了在眾人面前表演,多少得付出一些代價。
如果你想做街頭表演,最好還是考一張證照。別以為街頭藝人都是闖蕩江湖的年輕小伙子,根據《國語日報》報導,台中一位退休校長,就考了十幾個縣市的街頭藝人執照,他還組了一個「校長星光薩克斯風團」,成員十多人都是校長。
既然有人那麼愛秀,我們不如提供場地給他們,讓大家免費欣賞一飽眼福。我有位開餐廳的朋友腦筋很靈光,牆壁提供給畫家朋友展出。他的西餐廳平日高朋滿座,畫家朋友也樂得免費展示,而用餐的客人更可以免費欣賞,真是經典的三贏策略。
如果餐廳老闆都知道如何巧妙利用人們的展演慾望,那麼大學老師當然就更高明了。道理其實很簡單,不管是否會表演,只要提供一個舞台或展場,奇妙的化學變化自然就會產生。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的社會創業課程,就有學生團隊舉辦「老TED社區舞台」,參考國際知名的TED計畫,找新竹市社區的年長者來分享人生經驗,成功地為社區建立「第二個客廳」,讓年長者在這裡可以自在地進行交流活動,進而達到活化社區的效果。
舞台和展場不一定要多大或是多豪華,溫馨的微型展場有時更適合平易近人的展者。有位愛好街拍的朋友,最近就在萬華一個老庫房改裝的展場介紹他的作品理念,效果非常好。這種微型展場,近年來快速增生,非常多元而有創意:有的其實只是餐廳一角或是大樓的公共空間,我還看過在廟裡舉辦書畫展的呢。只要有觀眾,場地形式不拘。
重點是量變帶來質變,當展場數量呈指數成長,讓展演的成本低於某個門檻之後,台灣的藝文風潮必然風起雲湧,到處開花。從經濟角度看,其實就是把舉辦展演活動視為一種消費,當人們只要花少許的代價就能滿足表演慾時,展演活動就大量出現。此外,更奇妙的是,一場展演似乎會激發另一場展演的發生,產生連鎖反應,沒完沒了,更沒有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
根據文化部官方統計,我國2014年的展演活動共64,685場,出席人次263,297;而2004年的數字為24,702場,95,819人次,十年間分別成長了162%和175%。這個成長比率,和我們的平均國民所得比較起來,非常明顯。我國2014年平均每人GDP為22,635美元,2004年為15,388美元,十年間只成長了47%。簡單說,我們這十年間的文藝展覽活動,遠遠超過了經濟成長。
而這個官方數字還沒計算近年來如雨後春筍的微型展場呢!更親切的展場已經引爆平民百姓的展演熱潮,讓本國創作和在地展演隨處可見。當然,這類的展演,大多數就如本文開頭所舉的校友合唱團例子,是由演出者和親友團所熱血支持的,表演活動本身常常是入不敷出,甚至完全不收費流血表演。如果沒有政府補助,或是口袋夠深,想要一直演出,就只好節衣縮食了,難怪有人說「自古文青多寒酸」。
但我認為,這些小展演將會漸入佳境,不再寒酸。容我再用銅臭角度看藝文展演:遍地增生的微型、在地和社區型展演與創作熱潮,極可能繼美食之後,成為台灣的一個新特色,而和觀光、美食相結合,創造新生機,並產生新價值。
這不是空想,已經有實例了:金門翟山坑道音樂節,自2009年舉辦以來,普受歡迎,除了弦樂之外,今年還增加了男、女高音演場,一票難求。單是遊覽戰地坑道,或單是聆聽弦樂四重奏,老實說,吸引力很有限,而兩相結合所創造的新意境,套句廣告詞:無價。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除了美食部落格之外,還有達人向大家介紹形形色色的展演活動。而我們在臉書上的打卡照片,更多是藝文現場。
林茂昌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本文摘錄自『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