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林玲遠對於八年級學生的觀察,顯得有些擔憂,而更多的心情,是悲憫與心疼。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吳永佳
在擔任教職之前,林玲遠曾任職於公共電視、頑石創意公司等。她的動畫作品《這是不可能的事》曾獲台灣國際兒童動畫影展入選,短篇少年小說《山之歌》則獲台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入選,是創作者、學者兼教師的代表人物。
作為一個教育者,林玲遠時常關心同學們的狀況,和學生們距離相當親近,常有學生找她談話、訴苦。問到她對於八年級生的觀察,她略帶不好意思地說:「現在世代的變動真地太快了!我也不敢說瞭解啊!」從每年大學入學甄試的申請文件中,不難發現學生的經歷已大不同,例如高中就去泰國、日本作自助旅行、打工換宿,或是加入「模擬聯合國」,用英語辯論……。
對於成功的焦慮 更勝以往世代
這個時代的世代差異,不再是以10年為單位,搞不好隔兩年就有「代溝」產生了!也難怪學校的老師們內心感到惶恐,害怕自己無法再告訴孩子們未來的世界將長成怎樣?也再無「標準答案」可以提供;企業同樣也無法告訴他們,未來的職場生態會走向如何。在一片渾沌不明中,年輕人猶如在黑暗中摸著石子過河,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
林玲遠在師生群組中拋出這問題,引發大家熱烈討論。有位七年級後段班、已進入傳播界的學生說,八年級生比她更擅長使用社群媒體,習慣於透過圖文、影音行銷自己,讓她感覺「備受威脅」。
表面上,現代年輕人面對的資訊及選擇,比過往任何時代都多,卻也令許多人更加茫然。八年級生處身資訊的洪流中,媒體終日報導一些年紀輕輕的「成功個案」,眼見別人如何如何成功,讓年輕人忍不住去比較,反而對自己失去自信。
林玲遠的觀察是如此,正因對「成功」的焦慮更勝以往,許多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是極度沒有自信的,「這些大四生覺得自己很沒用,什麼都不會,」但背後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對自己可能的「成功模式」欠缺方向感。
無法自網路羅網解脫 失去深刻生活的能力
有位助教在群組中發言,他認為八年級生更勇於質疑及批判,不再一味埋頭學習;且由於大環境讓他們相信,個人再努力也很難發大財,還不如更勇敢地去嘗試新事物、探索這世界。
是否新世代的思維、價值觀更趨多元化?這點林玲遠抱持懷疑的態度,「表面上資訊來源很多元,事實上網路世界傳遞的是『資訊的同一化』,大同小異。」加上新世代不愛閱讀比較硬、厚的書,亦很難對泛濫的外來資訊具備批判思辨能力。
為了在這不確定的年代生存,年輕人現在流行談的是「斜槓生涯」、「跨領域能力」,似乎會的事情愈多、愈不容易被社會淘汰。林玲遠形容她所看到的學生們,終日忙於學習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就算畢業學分早就已經滿了,還是多修、再修、輔系、雙學位,要去打工,要參加實習平台,要爭取比賽,要跟學長姐一起做畢業製作,把自己的時間填到自己都負荷不了……。
學生在不安中拚命用一個又一個領域填滿自己,在身上貼滿各種標籤,心卻被切割得愈來愈破碎,「沒有一件事物讓他們敢心無旁騖地去磨鍊、鑽研」。
作為師長,林玲遠自省,她首要該協助學生的,不是知識或技能的傳授,因為年輕人有太多其他資源及管道去習得這些,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更深刻地生活的能力」。畢竟在這「網路成癮」的年代,許多人已深陷「淺層」關係與「數字」的羅網中,無法與人建立更深層的關係,亦難以安頓身心、得到深刻的滿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