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你累了嗎? 關於職場關係的5個心理學解答

職場壓力破表難排解?工作不順,為何我總是衰神附身?不知道要賺多少錢才算是「成功」?工作換過一個又一個, 卻愈換愈迷惘?我究竟要如何找到夢想?諮商師許皓宜,讓你誠實與「心」對話。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主述◎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整理◎吳永佳 

Q1:工作中,無論做人、做事,為何總是感覺有說不出的壓力?我究竟該如何排解?

  A:職場中的壓力,往往來自無形的心理壓力。有時為了避免被這種難以捉摸的壓力壓垮,我們習慣不去感知它,最後逐漸學會埋頭苦幹,對工作卻愈來愈失去熱情。這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壓抑」作用。

  但其實,我們未必要費盡心思去逃避(壓抑)心理壓力,而是去「享受」它。

  心理學有個概念,當我們覺得對事情有信心時,心理壓力會提升行為表現,形成正壓,壓力當然就像是種享受;反之當我們用困難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時,壓力則會讓表現更差,形同負壓。

  所以面對無形未知的壓力時, 並不是勉強自己別再想了、或更勤奮工作(這些大多讓你更焦慮),真正對事情有幫助的是:做些讓自己放鬆、快樂的行動,我們才能更有信心去面對工作。

  在職場中感受外在威脅的當下,每個人會做出反應。家庭治療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將這種存在於情感壓力下的表達方式,稱為「生存姿態」。例如,有人遇事習慣指責別人,總是在檢討別人;有人習慣壓抑自我,事事討好別人;有人屬於「超級理智型」,卻常被視為欠缺同理心;還有人總在關鍵時刻搞笑,外表一派輕鬆,其實內心焦慮,卻迴避內心真實感受。

  當你理解自己的行為屬於哪種生存樣貌,或許可以找出自己看待事物的盲點,讓我們的內在、外在可以取得一致,身心更加平衡。

Q2:為何感覺主管特別不喜歡我,老是找我的碴?而且我常感覺工作不順,好事多磨,壞事卻總接二連三來,活像是衰神上身?

  A: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是你遇到這種問題?

  我自己的職場體會是:衰運、壞運、不舒服的感覺,往往是由我們無意識的假設而來,「小人」就是和我們的無意識假設合不來的人,「貴人」則是和我們的無意識假設契合的人。

  換句話說,檢討事件和檢討別人雖然能緩解我們當下的焦慮,卻對職場的未來沒有幫助。唯有發現自己內在世界的假設出了什麼問題,才能幫助自己不要陷入重複循環的困境。

  是的,很多時候,小人的存在只是面對運氣不佳時刻的心理現象:我們會找到某個(些)具體現象(人、物),來作為自我解釋衰運(低潮)的出口。

  至於遇到那種無法解釋的衰神附身,我想提出學習心理學提到的:「凡事必有其意義」,當你願意事事往內心深處聯想,就連踩到狗大便都可以有所啟發。千萬別小看這種「積極想像」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脫離埋怨的泥淖,將決定人生方向的主導權拿回手中。

  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認為宇宙具有一種客觀的秩序;換言之,當「外在」發生某項物理事件時,我們可以於「內在」心靈找到其對應的意義。不僅如此,假如我們能將同時間發生的幾件事情,在心靈上進行想像與串連,就可能得到一個指向未來方向的意義。而且意義往往不是不存在,只是還沒被我們發現而已。

  所有困境的解答,就在其中。

Q3:這世界都是用金錢衡量你的價值,但薪資似乎永遠嫌太少,我是否該想盡辦法賺更多錢?

  A:即使人們在意識上排擠「銅臭」,潛意識卻又不自覺認同金錢的隱晦意涵,可以用來比較與衡量一個人的能力與權力。然後我們不自覺地將重點畫在「錢」身上,而忘了真正在乎的其實是它背後所連結的「能力」和「權力」。

  當然,在人生戰場上,完全不跟人比較是不可能的。但讓人感到痛苦的癥結,往往是我們太習慣用薪資福利、名片上的職位等表面資訊來判斷,於是只聽到別人好的部分,就誤以為這可以成為衡量幸福的指標,並用此來質疑自己。

  事實上,這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在與人比較之前,心就已經在動搖了。當你願意承認這個現實,或許便可以把它轉化為工作的驅動力、為未來繼續奮鬥的動力,而非浪費時間在那些沒有能力改變的事物上。

  不過「金錢」在心理上的意涵,可以用「滿足」的概念來形容。錢本身沒有直接功能,我們工作賺錢是為了「滿足」。只有當我們享受在錢買來的物質中,並和它們形成一種令人感到滿足的關係時,錢才能發揮得了它的意義。

  所以重點不是你賺多少錢,而在於怎麼花錢?如果你怎麼賺都覺得錢不夠,活在金錢堆砌的牢籠中,沒有學會「花錢的自由」,自然感受不到金錢帶來的滿足、與工作的意義。

Q4:我常常換工作,卻似乎沒有愈換愈理想的感覺,究竟要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A:什麼時候會讓你起心動念想換工作?很多人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忘了思考什麼是自己「更喜歡」的生活。然而那份「喜歡」,才是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初心」。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喜歡」,存在於我們的性格當中,它是推動積極行為的動力。可惜教育很少教我們將「喜歡」,融入我們的每日工作中。

  當你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開心時,或許是因為沒能將「喜歡」放進工作,你只是在職場中「執行任務」而已,而不是在「實踐工作的意義」。這絕不是靠換工作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當然,想讓自己同時擁有「更好」又「喜歡」的生活,有這想法毫不為奇。但,這兩種生活通常無法「同時」到來,它的追求往往是有順序性的,因此你必須作出抉擇、或排出優先順序。

  許多時候,當這兩種生活無法同時握在手裡,我們就覺得自己還不夠成功,對生活不夠滿意,自然會常萌生「是不是該換工作了」的疑問,心理上缺乏對工作的穩定性。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這種心態下想著要換工作的時候,心裡所關注的是如何逃避工作中「不好」或「不喜歡」的地方,而不是如何朝向「更好」或「更喜歡」的職業邁進。想逃避、卻無具體目標及信念支撐,便很容易陷入工作上不斷「尋尋覓覓」的狀態。

Q5:「夢想」到底是什麼?大家都說人因「夢想」而偉大,可是我就是想不出自己有什麼偉大夢想耶!我又要如何找到夢想?

  A:身為職場人,不管你已經工作三年、五年、十年、或二十年,我們的腦袋永遠也無法擺脫這個問題:我未來的夢想,究竟是什麼?

  在諮商時我常遇到排斥「夢想論」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夢想太天馬行空,也可能為此曾遭遇挫折,所以打心底認定夢想是一輩子都不可觸及的「幻想」,然後投入明知自己不愛、卻又不得不用來糊口的工作。

  因為不相信夢想可以「生財」,所以自怨自艾。卻從沒想過,「夢想」之所以不能當飯吃,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有將它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目標」。

  諮商工作中有個方法叫「生涯幻遊」:從想像「10年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回推到此時此刻,以及之後每一年的具體作為,你會發現除了「幻想」之外,找到夢想、及築夢踏實,是可能的!

  有些時候,生命中的雜音很多,讓我們聽不清自己心底的聲音。從心理學觀點來看,職涯除了從事生產,也是一段找到「天賦」的歷程。在工作中,我們同時也學會理解自己生來獨有、擅長的特質,甚至可以說:在我們找到自己的天賦之前,都沒辦法根除各種身在職場的迷惘與困惑。

  中國人認為: 「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天賦雖然存在每個人身上,但「完成天賦」卻需要經歷後天的努力追尋。相信「本能」會引導我們主動追尋,但是得先放下「面子」及社會「包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