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別讓焦慮干擾工作!提高「自我效能」,產能增加5倍

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就能帶工作人脫離困境_Cheers雜誌提供_圖片來源:unsplash 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就能帶工作人脫離困境_Cheers雜誌提供_圖片來源:unsplash

文 胡立宗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感經常造成工作人的不安焦慮,但是足夠的自我效能卻能帶來安定的力量。

2.自我效能低落的跡象是遇事遲疑或臨陣脫逃;自我效能高的人可以避掉50%以上干擾,某些自我效能夠高的案例還能讓區間產能提高500%。

3.提升自我效能得靠尋找成功範例,不浪費精力在無謂的事務上,以及鎖定並解決焦慮源頭。

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感,經常造成職場工作者的徬徨、無助,甚至想要離職一走了之。近幾年來,起伏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不安感的最大來源。然而,不確定感所造成的焦慮不安並非無藥可解,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有助於帶工作人脫離困境。

心理學上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最早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他口中的自我效能,意謂個人在面對未知變局時,自身能力是否夠紮實,以至於足夠就能幫工作人走出難關。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並非自信。自信帶有主觀判斷,自信夠、不代表能力足以克服難題;相對地,自我效能則意味著現有能力足以克服眼下難題。

自我效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透過不斷學習與磨練才能增強。常見的說法便是,「以小贏累績大贏」,小的成就可以增加信心與能力,更多的信心與實力可以帶來更大的成就。不斷的積累與成長,就能在職場中更獲肯定。

自我效能高低的跡象

商業雜誌《Fast Company》指出,自我效能低落的跡象包括凡事拖延,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碰到挫折時自怨自艾;也可能是碰到難題很快就投降。
但一個人若自我效能夠高,往往能夠避掉50%以上的日常干擾。班度拉的研究甚至發現,某些自我效能夠高的案例,還能以深度集中力讓特定時段內的產能提高五倍。

提升自我效能的三個原則

整理《Fast Company》與「美國創新領導力中心」(CCL)的論述,提高自我效能可以從以下三個重點著手。

重點一:目標由易入難,尋找借鑒典範
高度自我效能並非一蹴可幾,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以小勝累積大勝,是同時增強自信與能力的不二法門。

另外,可在同儕中尋找可以學習的對象,觀察別人如何建立自我效能、解決難題,往往能給工作人帶來啟發,成長進度更快。

重點二:不要浪費注意力
如同面對新冠疫情,與其擔心不知何時會被傳染,不如將注意力放在戴好口罩、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上。

面對工作壓力,若發現自己過於在乎某件事的時候,第一個就該先自問,「這是我能控制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學習放下。第二,是時常利用正念集中心神,例如吸氣4秒、吐氣6秒,很快就能專注心神。

第三個方式是「30/90原則」。案子進行到30%前,具有發展潛力的意見都該參考;但到了完成度90%的最後階段時,只接受實際與具體的建議,藉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重點三:鎖定問題,解決焦慮源頭
提高自我效能的最後一個關鍵是,鎖定當下難題的核心,並思考解決它需要的能力。很簡單的做法是,自問為何猶豫不前,針對不安情緒找出助長它的念頭。

例如公司改為分流上班時,一般人可能都會覺得,「呃,我被困在家裡了」,但正面思考的結果會是,「在家工作比到班工作安全多了」。如果在家工作很孤單,也可以想想以前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做的事,空出兩小時,專心閱讀堆滿灰塵的未讀書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