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焦點人物

英媒讚必看!林智偉扛起福爾摩沙馬戲團,像林懷民創辦雲門

林智偉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採訪,這裡也是十年前第一次發表《初衣十舞》的場地,充滿紀念性。圖片來源:王建棟攝_Cheers雜誌提供 林智偉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採訪,這裡也是十年前第一次發表《初衣十舞》的場地,充滿紀念性。圖片來源:王建棟攝_Cheers雜誌提供

文 歐陽辰柔

一個單親家庭的頑皮少年,如今成為馬戲團的營運者,林智偉帶著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十年闖蕩23個國家。就像從前在疊羅漢底層扛人,舉起的瞬間就穩穩地,他從未猶疑放棄。

踩高蹺的小丑出來打招呼時,孩子們都快瘋了。眾人一擁而上,爭相拍照、握手,鏡頭閃光沒停過,一旁的家長也很興奮。馬戲棚裡打著夢幻的五彩燈光,在這裡,沒有動物,沒有火圈,只有身形健美的表演者,輪番上台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彼此交換眼神,相互肯定,下一秒毫不猶豫地翻滾或拋接,輕鬆完成嘉年華般的盛大演出。

這個場景發生在今年3月的台南水交社公園。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舉辦的「FOCASA馬戲藝術節」,在沒什麼宣傳預算的情況下,短短兩天湧入5萬民眾,平均等候進場時間長達2小時。

十年前,沒人講得出台灣馬戲團的名字。如今,由一群台灣囡仔成立、剛慶祝十歲生日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已到訪全球23個國家演出,成為台灣少數能支付22位團員全薪、不仰賴政府補助,走出自己一片天的表演團體,作品更曾被英媒選為「愛丁堡藝穗節五大必看演出」。而推動這一切的靈魂人物,是創辦人暨團長林智偉。

超齡的從容,再困難也不放棄

從少年時期,林智偉就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扛人。

他身高一米八,膚如麥色,手臂立體的線條看得出長年苦練。從劇校時期撐同學的一隻腳開始,練到能一邊騎單車,一邊同時扛10個人、將近500公斤的重量,到現在轉為管理者,肩上擔負整個馬戲團的營運。如此重擔,他從沒喊苦。

單親家庭出身,10歲去念包吃包住的復興劇校減輕家裡負擔,每天5點半起床,操練到晚上9點才休息。

「當時就是土法煉鋼,老師認為你今天只能扛一條腿,練兩個星期後你就能扛兩條腿,再來就扛整個人;扛不起來繼續練,」林智偉說,達不到標準,老師拿熱熔膠條就是一陣打,屁股經常被打到黑青。雖然辛苦,但也在那時默默植下「下面的人要保護上面的人」的觀念;因為只有他夠穩,表演才能繼續。

一路從劇校念到合併升格後的國立戲曲學院,再到體育大學,眼看許多厲害的學長姐開始在外頭接案賺錢,他內心卻生出疑惑:同樣苦練出身,為何舞者、演員是鎂光燈的焦點,雜技表演者卻只能當陪襯?

不甘心的他,2011年創設「Mix舞動劇坊」,集結雜耍、跑酷、扯鈴、水晶球等各路表演好漢,2012年在台北中山堂發表第一個製作《初衣十舞》,讓雜技表演者也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結果意外獲得前進法國外亞維儂演出的資格。

喜出望外之餘,問題也來了:團員全是不滿20歲的大學生,沒錢也沒排練場,怎麼辦?林智偉說什麼也不願放棄,自己上網印借據,拜訪身邊十幾位長輩,5萬、10萬地借錢,還押指印。另一方面,當年林智偉同時受雲門舞集邀請,擔任《九歌》中〈雲中君〉的座騎角色,繼而結識林懷民。林懷民得知他們的窘境,直接出借雲門下班後的排練室,一借就是一年。

「他(林智偉)讓我想起剛創立雲門時的自己。什麼也沒有,找一個地方就開始,這樣把事情挑起來,氣魄很讓人感動,」林懷民對《天下》表示,「他不會放棄,而且這個人的不會放棄,不是咬牙切齒地講,而是笑咪咪地。他有他的溫暖和從容,在這樣的年紀很不容易。」

外亞維儂之行開了眼界,回國後林智偉繼續擔任雲門舞集的特約舞者,從旁觀察一個有組織的表演團體如何營運。2014年約滿離開之際,林懷民找他去八里河畔聊天,一起想了新團名,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正式誕生。

以商業養藝術,雙手打拚很實在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令人耳目一新,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創作。

雖然以特技雜耍為主軸,但重點不在炫技,而是透過肢體,表達人與人、人與物件之間互動的趣味。在此之前,台灣沒人將馬戲和當代劇場、當代舞蹈結合,但林智偉和伙伴們做到了,在外亞維儂的演出大受好評,之後不但二訪外亞維儂,也到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表演。

林懷民認為,他們已經超越單純技術的展現,利用馬戲表達了更多東西。藝評人耿一偉也曾為文指出,「成立馬戲團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藝術,在FOCA成團之前是少見。FOCA沒有特定的藝術風格,而是接納所有的藝術風格。」

在作品《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中,表演者利用百元商品店買來的水桶、衣架、噴漆罐、馬桶吸盤,上演一場慢動作,利用身體和日常物件對話的「動態雕塑」正是一例。不再是丟最多顆球的人,才能站上舞台;而是挪用生活中運用身體的方法,變成獨樹一幟的演出。

林智偉說,比起戲劇,他們受台灣當代舞蹈的影響更深,不僅身體的訓練較為相近,也因為一路看著雲門、無垢等團體的演出,再融合從小在科班學到的技術,「有人問我們台灣當代馬戲是什麼?是結合東方武術、中華文化?我會說,我們這一群人,就是代表現在台灣當代馬戲的一種樣貌。」不侷限追求極致的特技效果,而是大膽融入舞蹈、劇場、音樂的元素,讓馬戲也能說故事。

幕前的演出夠精彩,也要幕後的團隊能支援。林智偉很早就把創作交予伙伴,包括從復興劇校一路跟隨他的學弟陳冠廷,以及在雲門時結識、曾任2017年台北世大運開閉幕編舞的李宗軒,都是團內主導創作的藝術總監。林智偉隱身幕後,從以前花大把時間排練,變成每天醒來都在打電話談業務。

「他對行政人員超嚴格,」品牌總監張又文笑道,以前看林智偉指導後輩的嚴格態度,都慶幸自己沒有擔任表演工作,未料團長從雲門學習組織運作的方法回來後,堅持發展完整的後勤組織,行政人員也從1、2人,成長到目前近十位,和演出者的數量差不多,「大家願意跟著他,因為他想得很遠,執行力驚人,而且真的把團員當家人。」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成立初期,便固定支付全職薪水,並且走出一套用商業演出去養藝術創作的方法,自負盈虧。和台灣多數表演團體長期仰賴官方補貼的模式大不相同,補助只佔總收入不到一成。

企業願意贊助,也會回報包場演出,「從第一個作品開始,我們就是靠去街頭演出打賞,存到製作費,一直都是靠雙手去獲得,」林智偉說。存錢不夠要去借,便靠之後的演出費慢慢還,從未奢望不勞而獲。

這次疫情襲來,原本預期的收入頓失上千萬,現金周轉不過時,他先向銀行借貸,也不拖欠薪水,因為等疫情平緩後演出費能再賺,但人才流失就找不回來了。只是林懷民知道後又不忍心,「你這樣能借幾次?」出來募款,幫林智偉把債還了。無債一身輕,今年3月,「FOCASA馬戲藝術節」初登場,兩天的魔幻演出,告訴觀眾這個台灣土生土長的馬戲團沒有死,還會走得更好。

團員如家人,是最大的動力

想望好久的馬戲棚和觀眾見面了,台南也同步成立培養年輕表演者的訓練中心,今年8月甚至要在新竹開設第一間兒童馬戲教室。林智偉的待辦事項實在太多。他長期睡不好,接受採訪前又接到取消演出的電話,肩負的壓力非外人可想像。

每當這時候,他會轉頭看看團員,是這群人一路相挺。創團時圈內前輩不看好,各種風涼話沒少過,他們互相打氣;大學沒錢坐車回家,作伙窩在宿舍吃飯過節;出社會後買車買房,彼此當保人,真的像家人一樣。疫情打亂計劃,但也因此有機會慢下腳步,平衡生活和工作。眼看伙伴一個個結婚生子,林智偉說不出地欣慰。

「他(林智偉)變最多的是脾氣吧,」講起這位相識超過20年的大學長,陳冠廷笑道,「以前有人事情沒做好,他情緒很快就上來,現在會先問,發生什麼事了嗎?加上他自己也生了小孩,就又變得更溫柔一點。」

「世界上有錢的人很多,能帶給別人歡笑的人卻很少」,林智偉始終記得一位長輩對他這樣說過。不能逗樂別人,起碼要能逗樂自己,馬戲就是這樣神奇的東西。扛著一切到今天,再艱難也不動搖,因為這是自己和伙伴們最想做的事。

林智偉
│出生/1987年
│現職/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兼團長
│學歷/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綜藝科、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與健康學系,專長雜耍和單輪車
│經歷/雲門特約舞者,讓舞者在肩上10分鐘不落地
│成就/每年海內外超過百場演出、推動台灣馬戲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