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財經國際

美國人值大夜班可能嗎?張忠謀26年前暴怒,為何台積3奈米還要出國?

管不動老外、缺料得從台灣海運送去,這些慘痛教訓,會不會在亞利桑那發生?最先進技術,為何無法守在台灣?Cheers提供 管不動老外、缺料得從台灣海運送去,這些慘痛教訓,會不會在亞利桑那發生?最先進技術,為何無法守在台灣?Cheers提供

文 陳良榕、鍾張涵

【供應鏈3.0二部曲】台積亞利桑那廠即將裝機,還將導入3奈米,這其實是它第二次赴美。26年前的第一次,曾被張忠謀視為「糟糕的錯誤」。管不動老外、缺料得從台灣海運送去,這些慘痛教訓,會不會在亞利桑那發生?最先進技術,為何無法守在台灣?

2020年,台積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一位30歲出頭的台積工程師,人生軌道從此急轉彎。

戴著粗框黑眼鏡、身形圓潤,愛吃豬排飯的他,不進無塵室輪班的時候,多半在距離台積南科廠僅10分鐘車程的租屋處內,打網路遊戲《英雄聯盟》,不時驚慌地對著線上的戰友高喊「快來Carry!」(遊戲用語:快來罩我!)

擁有國立大學碩士學位,第一份工作就在台積的他,過去從未想過,會有到海外工作的一天。

他抓住機會,主動轉調「21廠」(亞利桑那廠)建廠團隊,簽下3年工作約,打算從此移民、定居美國。「我就是去『玩』,要去看世界!」他笑著對《天下》說。

這位愛打電玩的阿宅工程師,是台積上千位青年遠征軍的縮影。

台積史上最大規模包機 一群工程師的美國夢,牽動台灣命運

11月起,台積美國遠征軍開拔,6架包機陸續載著數百人攜家帶眷,移居亞利桑那首府鳳凰城。

11月15日,台積直飛鳳凰城的包機登機現場,《天下》直擊300多位台積員工與家眷,交付一個個大紙箱行李,甚至不乏腳踏車、釣魚竿、貓狗寵物等貫穿工作與生活娛樂用品,將華航櫃檯走道擠得水泄不通。

前述的工程師穿著一身黑,牽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將大小行李以及他們養的寵物犬,託運上機。「感謝老婆陪我闖蕩美國夢!」他在社群網站寫著。

亞利桑那廠規劃在2024年投產,第一期月產兩萬片12吋晶圓,預計佔台積不到2%產能、約3%營收。從數字上看來,微不足道。

但這群多數30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未來3年的際遇,可能相當程度影響台積、甚至整個台灣的未來命運。

庫克說要「包下!」 亞利桑那可能成蘋果分散風險之地

彭博社11月中旬報導,蘋果執行長庫克在德國一場內部會議,對幾個蘋果主管、員工表示,決定要「包下」一個在亞利桑那的工廠,「這個廠2024年啟用。」一般認為,他說的便是台積21廠。

理由是,庫克指出,全球有六成處理器來自台灣,「六成集中在一個地方,不是好的策略選擇。」
如果該報導無誤,這短短幾句話資訊量極大。

原先業界預期,亞利桑那廠將生產軍用等必須在美國製造的敏感產品,但庫克的談話,推翻了這個預期。

蘋果——佔台積25%營收的最大、最重要客戶,很可能已經決定,為了分散風險,將部份用在iPhone或MacBook處理器,從南科廠移到亞利桑那廠生產。

在某些資深業者的眼裡,這會是歷史重演。

一位台積退休高層回憶,1995年台海飛彈危機,部份客戶要求台積在美國設廠。也就是台積第一個美國廠WaferTech,在1996年由台積與ADI、Altera等美國客戶合資設立,台積持股57%,廠址位在美國西北岸第二大城,波特蘭都會區的東南角。

美國曾讓張忠謀很痛 26年前設廠波特蘭,一季虧12億

這地點經過精挑細選,與今日的台積亞利桑那廠一樣,都靠近美國既有的半導體聚落。英特爾全球研發總部,有上萬工程師的龐大希爾斯伯勒園區,與WaferTech隔著鬱鬱青青的哥倫比亞河對望,開車僅40分鐘。

波特蘭是吸血鬼電影《暮光之城》的拍攝地,一年大半時間是陰雨天,讓部份來自加州的員工很不習慣。

美國廠一開始的規劃充滿雄心壯志,260公頃、接近兩個信義計劃區的遼闊土地,預計蓋4座廠。來自美光的總經理史密斯(Ken Smith)告訴員工,未來計劃在美獨立上市,主管都配有股票。

但劇情急轉直下。1999年秋天,創辦人張忠謀專程飛到WaferTech巡視,一位當時的台籍主管回憶,他這輩子第一次見到張忠謀,便直擊了大帥開罵,「很大聲,滿震撼的。」

當時團隊戰戰兢兢的報告還沒說完,他就發飆,並當場決定不再擴廠。

張忠謀今年4月在美國布魯金斯基金會的podcast回憶,WaferTech是「一團亂」、「一堆糟糕的錯誤」,成本比台灣高出五成,「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半輩子在美國德儀工作的張忠謀,會多次公開唱衰台積在美設廠?甚至,他還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時當面直陳,在美國重建半導體製造註定失敗。

前台積高層表示,就是WaferTech的慘痛經驗,讓張忠謀對美國製造死心,「他覺得很奇怪,當年這麼血淋淋的教訓,大家現在還要重蹈覆轍?」
在網路泡沫破碎的2001年,WaferTech出現單季12億台幣的鉅額虧損,險些拖累母公司破了從不賠錢的紀錄。

當年兩大錯誤,這次不能犯 管理層「以美治美」,還帶供應商去

台積的美國初體驗,為何出師不利?一位曾在WaferTech任職的電子大廠副總告訴《天下》,台積當時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就是低估在美國做半導體製造的難度。

張忠謀承認,一開始以為在美國可以做到跟台灣一樣的生產成本,「太天真了。」
除了土地、員工薪資、稅負,還有許多始料未及的隱藏成本。

例如,一開始部份化學原料在當地找不到供應商,得從台灣運去,才發現原來強酸、強鹼不能上飛機,走海運花的時間遠超過預期。

另外,就是美國適合製造業文化的人才難尋。

台灣派去的員工24小時待命、隨傳隨到,但美國工程師一下班就不接電話。產線作業員還常質疑,台積講求SOP的做法很愚蠢。
但他認為,台積已今非昔比,這次也做了周全準備,成功機會應該比上次高。

例如,記取教訓,要求台灣材料供應鏈浩浩蕩蕩一起到美國設廠。

最近一家設備供應商,還被台積要求新機台改用機械手臂換耗材,「台積知道人很難跟上,只能盡量自動化,」這位副總說。

第二個錯事,就是團隊。前主管形容,WaferTech的原始組成是一群「雜牌軍」。

張忠謀講求「以美治美」,以總經理史密斯為首的美籍高階主管,主要出自美光、摩托羅拉,並混合台灣派來的台積團隊,以及在美國當地招募的華人,例如後來當上台積南科18廠廠長的劉曉強。

當時台積的產業地位遠不如今日。台灣團隊帶去的台積模式,老美愛理不理。狀況百出後,張忠謀才派出資深副總經理左大川、副總經理杜隆欽等菁英團隊去接管,經過幾次大規模人事調動,才穩定下來。

時至今日,台美團隊如何共治,仍將是亞利桑那廠的棘手難題。

台積這次依舊採「以美治美」,以老臣、資深副總經理卡西迪(Rick Cassidy)擔任亞利桑那子公司執行長暨總經理。

但台美員工已多次隔空交火。包括去年一名疑似來台受訓的美國員工,在網路發文批評台積軍事化管理,將員工當中學生看,引發軒然大波。之後又有台積員工在批踢踢上批評美國員工是「巨嬰」。

台灣產線做法整套搬去 要員工把SOP中翻英,寫愈細愈好

只剩不到2年就要量產的亞利桑那廠,眼前最迫切的挑戰,就是將在南科18廠量產2年、已成為台積主要營收來源的5奈米製程,複製到美國。
已進駐當地的台積技術處長陳鏘澤對美國媒體指出,該廠整體設計都從台灣的18廠複製過去。

複製的還不只是硬體,一位即將進駐亞利桑那廠的台積設備工程師告訴《天下》,他過去一年身兼兩份工作,在18廠輪班顧機台的同時,還與同事一同做大量「中翻英」的文書工作,將量產5奈米的標準作業流程(SOP)、機台維修處理等狀況,都透過英文版說明文件,「教美國人怎麼看著文件操作機台,」他笑著說。

他與同事們常私下嘲諷這種「紙上作業」的意義,認為要量產先進製程、修機台,主管的現場指導、產線實戰經驗很關鍵,根本不可能讓美國人光「看文件」就做到臨場應變。

但無論如何,輪班之餘,他和同事們一同負責將機台所有零件細節、操作說明都翻成英文,甚至將機台各零件都分別拍照、附註貼入文件中,細膩到連「產線操作員的手套」,都得特別標示是某材質的手套,還拍了手套照片。

主管告訴他們,「寫得愈細愈好,這樣如果美國人做不好,就不能怪台灣人了。」

「美國要台積去,它只好去,但美國人不可能像台灣人一樣,24小時輪班量產,我跟同事都覺得,美國廠不會成功,」這位工程師說。

亞利桑那廠預計2024下半年量產5奈米,與南科廠還有4年的時間差。但張忠謀日前出席APEC時透露,亞利桑那廠二期也將生產目前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引起各界一陣熱議。儘管業界預期,依目前進度,當真量產至少也要3年之後。

但張忠謀這一句話,已經引發國人內心深處的最大恐懼:如果台積最新技術到了美國,台灣壟斷技術的獨特地位不再,中共一旦犯台,美國是不是就會袖手旁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