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紹敏
近年,CEO圈漸漸吹起一股「網紅」風潮。為什麼這些大老闆們發梗圖、談穿搭、曬寵物,也成為公司的重要資產?
搶才之戰開打,連招牌響亮的大型企業都備感壓力,資源和名氣都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該怎麼吸引人才的目光?
「觀察同業,只要你找得到人做事,你就贏了,」AI服務公司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如此描述創業圈的人才荒。
去年入選台灣「Next Big」新創國家隊的iKala,自2011年成立後,業務從直播技術起家,到如今的雲端服務和AI網紅行銷事業,除了台灣總公司,更插旗亞洲5個國家,每2~3年就是一次大轉彎,程世嘉直言:「我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確保iKala的人才供應不會斷掉。」
近年各行各業急徵數位人才、海外企業吸納大批在台遠距工作者,目前員工總數約180人的iKala卻仍能年收10,000封求職履歷。程世嘉認為,這都要歸功於iKala提早經營的雇主品牌。
「我們對雇主品牌的理解一直很清楚,就是把員工也當成顧客。」
程世嘉說明,既然人才是顧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顧客旅程,從各式各樣的接觸點認識一間企業。
而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接觸點,就是CEO本人。觀察程世嘉的個人臉書帳號,有近15,000人追蹤,不乏貼文破千按讚、上百次分享,內容還經常被其他媒體轉載。
如此高頻率的對外溝通,也替iKala觸及更多潛在人才。「我問每一個來應徵的人選,是怎麼認識我們公司的,2個人至少就有1個會說看過我的什麼(臉書貼文、影片或報導),」程世嘉回想。
成功在眾聲喧嘩的網路世界中取得注意力,他的秘訣在於當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這個時代,個人品牌已經大於企業品牌,」這點對於經營網紅生意的程世嘉格外有感,相較於官方資訊或是精心設計過的訊息,現在人們更願意相信「真實的個人」。
因此,他日常貼文的類型從與女兒的對話、動漫、美食、梗圖,到iKala的內部活動、人事動態、業務里程碑、到身為領導者的體悟;同時,程世嘉對於內部的問題與挑戰也不諱言。對此,iKala公關經理何天藍表示,「Sega(程世嘉)的個人風格是吸引受眾的主因,如果過度把關、控管,那就不一樣了⋯⋯。從推廣公司的角度來看,其實說不定更有曝光力道。」
事實上,當CEO成為企業的品牌大使,不只會帶來人才「量」的提升,也帶來「質」的精準度。
藝珂人事顧問台灣暨南韓區總經理陳玉芬在《天下學習》分享如何精準用人的課程上也提到,「非常多CEO會在社群上分享他們的經營理念,或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這些分享表面上無關招募,卻能累積一群擁抱相同理念的族群,更有效吸引「對的人」。
對外溝通做足了,程世嘉也沒有偏廢對內溝通,他的策略是:更進一步地攤開自我。
去年,程世嘉寫了一本自己的「使用手冊」,內容高達60,000字,詳細紀錄了他自身的人格特質、工作習慣、長處與短處、經營策略等等,並將檔案放在公司的共用雲端資料夾中,開放各級主管們檢視。
為什麼已經把人吸引進來,還要花那麼大的力氣讓員工認識自己?程世嘉回應:「一般員工進來,到職訓練走了一次之後,剩下的時間就在叢林裡生存,」但事實上,員工總是好奇「老闆是什麼樣的人」。
iKala人資總監李筱培補充,「我們在面試時觀察到,現在的Z世代年輕人對工作的要求不只是薪資,更重視的反而是『意義感』。」因此CEO的價值觀、願景、領導原則,如何能與員工產生高度共鳴,在新世代比重持續提高的職場中,顯得格外重要。
從iKala的例子來看,對中小型企業而言,打造雇主品牌的第一步不是砸下巨額預算、編出大型的計畫,而是領導人真誠的「說」。
但所有溝通的前提,都在於清楚公司的使命為何。「談使命不是要顯示領導人很偉大,而是當大家有共識時,公司的速度是最快的,」程世嘉提醒,「如果你自己都沒有信心去講,那其他人相信的力道就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