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澄昀
荷蘭,位於歐洲大陸北端的自由國度。這裡是超過10萬名留學生人生的中繼站,有近半人在畢業後選擇留下工作。這座北方的風車國度有何魅力,讓人才忘了回家的路?
疫情衝擊與國際局勢動盪的幾年內,荷蘭勞動市場人才不足的情形,比以往更加迫切。
荷蘭勞保局(UWV)針對當地勞動市場現況製作的缺工壓力量表顯示,在2022年底,92個職業群中,高達65個陷入勞動力極度緊縮狀態。其中以醫療照護、零售與製造三大產業最嚴重。
過去數年,荷蘭對留學生祭出積極的攬才政策,留學生留下就業的比率接近一半(46%),一般工作簽證核可率高達92%。反觀一樣人才困窘的台灣,為何不見成效?
在今年人才白皮書針對2000大企業人資長的調查中,企業對政府各項延攬人才政策有感度分數低落,甚至高達4成無感,荷蘭做對哪些事情足供台灣借鏡?
優質的高等教育體系,一直是荷蘭向外招才的隱形資產。除了相較於美、英親民的花費,還有2,100項全英語學位,提供非荷語使用者多樣化的科系選擇。
儘管全國上下只有 14 間綜合/研究型大學(U類),與 50 間左右的高等技職學院(H類),數量明顯低於周邊開發國家,在世界大學排行上卻一間間都不缺席。
如廣受留學生歡迎的台夫特理工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皆是2023~202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前60的明星學府。荷蘭的大學每年可吸引4萬名自歐洲、亞太地區的學子慕名而來。
早在2013年,荷蘭政府就開始推動「Make it in the Netherlands」計畫,致力提升留學生在荷就業率。
具體作為包含,2015年啟動一年一度的招聘會「IamExpact Fair」,提供國際企業與跨國工作者公開的媒合平台;2016年,又推出為期1年的求職簽證(Search Year Visa),在無最低薪資、語言能力和科系要求的門檻下,給予國際畢業生一段求職緩衝期。
持有求職簽證的國際畢業生,在轉換高技術工作簽證時,不僅可適用減薪條款,以比一般工作簽證更低的薪資要求,取得簽證。在正式就業後,還可享有外籍高技術人才的30%薪資免稅待遇。
荷蘭對於這批青年學子的吸引力,也與許多跨國企業總部聚集有關。
位於歐陸交通樞紐,形形色色的人種錯落於人海中,除了官方語言,9成以上人口都能使用英語交談;加上彈性開放的文化,使荷蘭被Nike、Netflix、KPMG、特斯拉等企業,列為通往歐洲的門戶,陸續將歐洲總部設立於此。
從商業數據平台Statista的數據可見,
截至2021年,已有13萬家企業齊聚於阿姆斯特丹這片僅有十一分之一個台北的土地上。
優秀企業聚集之處,必有人才。看準這項優勢,荷蘭官方移民機構(IND)推動與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合作,開放企業申請成為擔保人(sponsor)。一旦企業通過申請,便可以無上限地雇用所需的高技術人才,大幅降低跨國人才求職與企業聘雇門檻。
荷蘭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會(Nuffic)發布的一份報告,正是他們汗水的見證。
2022年的最新研究顯示,被追蹤的13.9萬名留學生,畢業後有46%選擇留下。且畢業5年後,有24.1%仍居留於荷蘭,群體就業率高達73%,約等同於2.4萬人。
這筆數字具有兩個意涵:一、荷蘭國際畢業生中,相對於常見的婚姻、社會福利因素,就業才是讓他們選擇長期居留的首要因素。二、國際化的就業市場,為跨國人才的融入提供友善環境,使荷蘭留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幾乎與本地畢業生持平。
過去16年間,荷蘭國際留學生潛在勞動市場持續擴張,每年以7~15%的速度成長。相較之下,荷蘭高等教育機構的本地生註冊數目因少子化,卻有下降的趨勢。
以2022學年度為例,荷蘭籍新生較前一年減少6.3%。幾乎每4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張是異國面孔。
未來,在舊有留才策略持續發酵的同時,荷蘭更應聚焦、善用這批主動流入的人才資源,使國際留學生為荷蘭的跨國人才市場注入新血,重迎生機。
資料來源:Nuffic, C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