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焦點人物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時報文化董事長、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趙政岷,在2024台北書展閉幕式上侃侃而談。謝平平攝影 時報文化董事長、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趙政岷,在2024台北書展閉幕式上侃侃而談。謝平平攝影

文:謝平平

2024年2月台北書展閉幕該日,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眼神放著光說道:「人潮、熱情和人們與書的距離,都回來了。」單月出版40本新書的時報文化,不只見證疫情後的人潮回流、出書標準的改變,連「新歡」電子書市場的培育,都出了一份力。但目前難題眾多,對編輯考驗最大的莫過於,「新書銷售宛如天氣,完全無法預測。」但他表示,出版社不能悲觀,得繼續上場,把打擊率找回來。

陪市場一起長大 成立數位部門

數十年前,時報已成立數位營運部門專攻電子書市場,提供愛書人另一種選擇,「當時市場尚未成熟,但我總覺得,電子書是未來的機會,雖然大家(出版社)動作很少,時報就站在支持的那方。」

隨著電子書內容陸續增加,時報出版的電子書銷量也每年穩定成長二至三成,及至電子書平台百花齊放帶動閱讀風氣,如同網紅的影片標題「閱讀時間增加了」,出版社也從當初「可能可以賺錢」到「確實獲利」。目前電子書營收占比為5%,與實體書相比,好比毛豆比南瓜,但因呈現成長趨勢,至今仍被時報相當看重。

而有聲書亦是如此,降噪耳機的流行、無線上網等皆帶動「聽的行為」。許多知名作家也因想體驗看看,親自錄音。

但台灣民眾對「內容付費」未有共識,花費一、二十萬製作有聲書,投入未孵育完成的市場,是否有助有聲書市場持續成長?趙政岷表示,時報已製作百支有聲書,但擁有上萬免費頻道的Podcast非常可能迫使有聲書市場萎縮,能否成長,仍待觀察。

電子書結合有聲書,滿足讀者更多需求。謝平平攝影 電子書結合有聲書,滿足讀者更多需求。謝平平攝影

書不會消失,消失的是誰?

每週可收到20件左右投稿的時報文化,現有五成為賠錢出版。趙政岷感嘆,三年前可不是這番光景,「我就開始想,是不是可以少出一點不能賣的書?」即使面對知名作家,也要問清楚出書目的,若是希望賺取版稅,就直接勸退,「千萬版稅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若想宣傳個人理念,那就善用社群媒體,出書不見得是個好選項。

「書啊,一百年後也不會消失,但出版業現在已經掉到不容易活下去的處境。」但他認為,怪誰都不對,面對新的世代與大環境的改變,出版社當然要跟著改變,例如:過往要求作家12萬字才能出版一本書,逐漸改成6萬字、3萬字,現在甚至1萬8,000字搭配插畫,也能受到讀者喜愛;過去以作者為重的出書模式,現在加入讀者的口味與喜好。

出版社不要轉型要進化

「未來五年,我覺得銷售量會一直掉。」趙政岷不諱言出版業的難題,但他認為,看清楚大局後,就該上場練打擊率,找到對的內容與對的形式,進化成可控制市場變因的新世代出版社。

他提醒讀者,看書可以訓練思考,是沉浸式體驗的最佳選擇,大人須擬定讀書計畫,重拾200頁的閱讀樂趣,「不讀書,是國安問題。」

而他感到慶幸的是,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都到台北書展露臉助陣,相比鄰國書展僅有總統夫人到場,仍讓他感到這塊土地充滿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