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新人待不久、資深 一直走?2030年將有1.5億就業機會改找中高齡工作者

作者/Y Chen
2030年時,將有超過1.5億個工作機會,轉向55歲以上的工作者。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職場面臨高齡化,55歲以上勞動力將成關鍵。
2.中高齡者易因健康因素離職,企業需提早部署配套與彈性。
3.年齡歧視不只存在於外在,也要留意資深工作者對自我的否定。

根據《CNBC》報導,全球三大管理顧問公司之一的貝恩策略顧問(Bain & Company)預測2031年在7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 G7)的企業中,會有四分之一的成員皆為55歲以上的工作者。

全球走向高齡社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股趨勢顯著延伸到職場時,對於企業主來說,人才策略勢必得隨之調整,才有辦法抓緊這群當前未被重視的勞動力。

2030年時,將有超過1.5億個工作機會,轉向55歲以上的工作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_Cheers提供 2030年時,將有超過1.5億個工作機會,轉向55歲以上的工作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_Cheers提供

新人減少、舊人離開,威脅企業穩定度

全世界生育率普遍在下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留住全年齡人才》(Retaining Talent at All Ages)報告統計,從2010年開始,全球主要勞動力來源20~64歲的人口數量就持續萎縮,到2060年時僅會剩下53%。

人才「供給端」減少的同時,在職員工的平均留任時長從2012年到2019年減少了9個月,尤其是55~59歲的工作者,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在5年後還會待在原本崗位。同時,55~64歲的工作者中,每年有6%離開勞動市場,是30~54歲族群的2倍。

雇主將面臨新血減少、資深員工又相繼離職的難題,造成組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更可能會中斷特定知識與技術,不利於傳承。
距離貝恩策略顧問提到的時間點已經不到10年,如果企業希望在高齡化海嘯來襲前提早部署,可以哪些地方著手?

留住資深工作者,從健康和彈性做起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理解中高齡工作者離開職場的原因。

OECD指出對多數受僱者來說,低薪、不覺得自己受到重視,是最為常見的離職原因。但對資深工作者而言,基於「準備要退休」跟「健康狀況不佳」而離開職場的比例更高,尤其後者正是企業第一個該注意的重點。

報告顯示,選擇提早退休的50~64歲工作者中,有四分之一是因為身體出問題。可是反過來問起員工,是否同意所屬企業有照顧其身心靈健康,資深工作者大多持否定意見。

企業要改善這項弱勢有許多途徑,《哈佛商業評論》提到一個大原則,就是讓員工感受到「職場設施賦予了我們良好的工作環境」。例如,增設可以大量減少站立時間或粗重體力勞動的輔助工具。

此外,鼓勵員工加入健康促進計畫,並提供相應資源,也得以強化身心狀況。像是嬌生公司的員工享有健身中心、健康食品、心理健康諮詢和醫療保險等,事實證明這有助於降低員工缺席率,意味著能更穩定地投入工作產出。

另一個歡迎中高齡者回歸職場的良藥是「工作彈性」。OECD引述了一項針對3,000名55歲以上美國工作者的調查,其中有60%受訪者表示,他們願意以靈活的工作時間,回歸過去的職場。甚至在這些需要彈性的人當中,有20%可以接受調降超過20%薪水,以換得彈性的工作時間或地點。

《哈佛商業評論》表示,年長的員工認為輪班和請假的自由度,是良好工作場所的基本要素,這會讓他們感受到組織對他們的理解和善意。

年齡歧視不解決,難改善中高齡處境

然而,有些問題無法單靠制度克服。企業必須跨越最核心的障礙:年齡歧視。

對於中高齡的歧視發生在各種環節當中,OECD報告提到幾個例子,包括申請新工作不容易、不會是優先被考慮晉升的人選,甚至雇主在提供教育訓練時,都會直覺認為中高齡員工留任的時間有限,回報率比年輕人低,所以提供較少進修機會。

這些歧視很難在一夕之間有所改變,組織得有意識地透過多種途徑慢慢消除。例如,「多元與包容性」的管理觀念與策略,也將成為管理者的重要能力。

企業亦可調整提供中高齡員工教育訓練的方法。他們更傾向一對一的教學形式,或教授者的年紀不要跟他們差異太大。

另外是認可這些資深工作者非正規學習取得的認證和技術,畢竟這些人已在職場打滾多年,得以從經驗中萃取出知識,也能肯定他們過往累積的實績。

《哈佛商業評論》提醒,組織要留意中高齡者可能會「內在年齡歧視」,代表他們在不自覺中認同社會和職場普遍的觀點,認定自身的能力和價值會隨著變老而降低。解套作法可以是在公司網站或內部彰顯他們為公司帶來的貢獻。

每一個人都會走向老年,但並不意味已經過了顛峰、或再也無法貢獻,企業應當更深入挖掘這群工作者,把他們視為推動未來成長不可或缺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