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子萱
編按:隨著2025非核家園政策、國際減碳趨勢,再生能源產業興起,與此相關的綠色工作(Green jobs)也大增。但在相關產業仍仰賴外國資本與技術,加上近年疫情阻礙跨國流動之下,台灣如何培養本地永續人才,成為產學關注的焦點。
例如,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看準各式企業有減碳人才的需求,在2021年開設全國首創的「淨零碳排」主題課程。課程除了結合理論與政策,還教實務工具,讓學生了解如何以模型估算減碳量、有能力進入業界解決碳排問題。
而以離岸風電來說,國內院校也已為人才培育布局。台大在2019年成立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學院、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相繼在2019年、2020年設立離岸風電相關碩士班,教授海事工程、海域調查、風場運維等專業領域。
沃旭能源台灣總經理汪欣潔指出,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從零開始,最大的挑戰就是培育本地人才。她表示,沃旭2016年進入台灣市場時僅有兩位同事,至今已有超過200位成員,過程深感建置風電人才的不容易。因此沃旭除了一般招聘,也藉學徒制、綠能獎學金、全球培訓計畫等機制,為產業栽培年輕學子。
不過,汪欣潔表示,人才培育不只是為了特定因產業而生的新興工作,如風場運維工程師;離岸風電也需要電機電子、環境工程、社會科學、公共事務等各式領域人才,而具備團隊合作、創業冒險精神都是他們找尋人才的一大關鍵。
_________________
張婉琳 Profile
年齡|八年級前段班
學歷|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現職|沃旭能源環評副理
因為對外語、國際人才的訓練感興趣,我大學選擇企管系。在國際行銷管理課堂上,培養了對跨國事務的敏銳度、資料分析基礎能力。課外,我與同學組隊參加區域競賽,要在兩小時內分析企業個案並現場簡報。這是課堂訓練的驗收,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與夥伴並肩作戰的充實。
但畢業後,我進入日商公司擔任專案管理,卻找不到這種團隊氛圍。公司是日本老牌企業,銷售電子化材,發展看似穩定,但對我來說缺乏挑戰。雖然能運用語言與企管專業,不過我也發現,自己其實對化材產業沒有熱情。
面臨職涯瓶頸之際,我被朋友拉去反空汙遊行;那是我第一次來到環境議題現場,深深被吸引。我才知道,環境永續牽涉能源產業、時事政策、地方經濟等層面,雖然複雜、但我很喜歡這樣的探討過程。後來我利用下班時間,在綠色和平組織、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長達兩年之久;期間認識從事環境顧問、溫室氣體盤查的朋友,自己也開始思考職涯的不同可能。
而讓我決定進修、並投入綠能產業的契機,是緣於某次反深澳電廠的志工行動。那時綠色和平來到瑞芳倡議,遇到一些立場相左的民眾;我當下很錯愕,但也驚覺,自己無法深度回答反對者的質問。為了精進專業知識,我後來去念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而永續能源的前瞻性與挑戰性,也讓我更篤定要踏入這個產業。
研究所課程主要包含經濟、生態、工程三大面向,也是永續相關產業常見的跨域。但跨域不稀奇,整合能力才是重點。在碩二上的「實習課」,師生要共寫一篇論文,收錄在所上的資料庫。整個學期,來自不同背景的師生,必須跟彼此的專業合作,這也突顯環境管理工作上,跨科整合、溝通協調的能力是關鍵。
而在專業知識上,「清潔生產與工業生態學」這堂課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因此知道產品「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評估一個產品的環境衝擊,原來不能只單看使用過程,而要從材料、加工、製造、運輸、廢棄物處理等階段逐一檢視。我的論文就運用這個概念,來研究興建一座離岸風場的環境衝擊,並獲得沃旭能源的獎學金。
因為獎學金的導師制,我結識沃旭的專案許可協理柯思蒂‧高德溫(Kirsty Godwin)。在與業師討論、觀摩的7個月裡,我發現企業光是蒐集生命週期評估的資料,就得花上一年,那在課堂內是無法想像。此外,高德溫很關心25年後風場除役後,台灣是否有量能去處理葉片、基座等廢棄物。我很訝異,原來在先期研究,業界就會從宏觀角度為永續未來而準備。
我以過去文獻向業師提問,讓研究模型盡可能接近業界現況。最後論文發表在工業局綠色技術與工程實務研討會,也獲得中華民國能源經濟學會的佳作。許多學術研究都乏人問津,但我的論文因為貼緊永續能源趨勢、也有機會在研究上與業界交流,很幸運能被眾人看見。
我後來進入沃旭擔任環評副理,工作是要確保離岸風場開發前,獲得政府環評的許可。為了產出一份環境影響評估書,我不只要協調公司專業部門、外部的環境顧問公司,也須聆聽特定利益人的意見。例如面對環保團體,提出相應計畫,承諾降低對鳥類與鯨豚的衝擊;面對當地漁民,提出就業機會或補償機制,維護地方經濟。
離岸風場的環評工作,正是應用研究所的所學。我要有工程、生態、經濟等跨學科的報告解讀能力,才能成為各方專家的橋梁。而環評報告不是寫完整就好,還須面對地方居民的實際需求、環團的建議,怎麼以永續角度彙整意見,很考驗溝通整合能力。
在再生能源的趨勢下,不論是整個離岸風電產業、或我負責的環評工作,其實都面對獨特的挑戰。在2025非核家園的期待下,我們面臨更大的時間壓力,必須高效率又不失品質地推動開發。而不同於常見的陸域開發,離岸風電的環評工作,又要在沒有完整資料庫的情況下,進行海洋生態、漁業經濟等新興議題的調查。
日前在苗栗、台中的離岸風場公開說明會順利落幕,對我來說是專業能力的驗收,也是一個里程碑。開發和環保常被認為是衝突的,但其實還是能找到平衡點,而我的任務,就是守護經濟的同時、也守護我們的環境。
在「永續工程」領域工作的3個優勢
1.永續意識抬頭,碳排控管、綠能產業等「綠色工作」大增。
2.離岸風電從零開始,產學合作激增,不分文、理組,本地人才炙手可熱。
3.外商投資風電,職涯不限於台灣,還能放眼亞太與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