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人到了40歲更容易想轉職?研究:中年危機其實是「科學現象」

職涯走到4字頭,伴隨而來的經常是焦慮或缺乏熱情,面對這樣的不適感,工作者如何為自己的職涯後半場找到不一樣的出路?_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職涯走到4字頭,伴隨而來的經常是焦慮或缺乏熱情,面對這樣的不適感,工作者如何為自己的職涯後半場找到不一樣的出路?_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作者/Y Chen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職涯走到4字頭,伴隨而來的經常是焦慮或缺乏熱情,面對這樣的不適感,工作者如何為自己的職涯後半場找到不一樣的出路?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中年危機來自於人們期待和現實的落差。
2.別設定過高的期待,替走出中年危機設定好穩當的計畫。
3.不轉換跑道也能克服危機,培養生活興趣是其中一項方法。

Zoom創辦人袁征在41歲時離開思科和自己一手帶大的Webex視訊系統,自行創業並乘上疫情的順風,Zoom至今已成長為市值近200億美元的公司;知名設計師王薇薇在40歲時,選擇和時尚雜誌生涯說再見,成為一名獨立設計師,在婚紗界闖出一片天,不少大牌藝人都指名她的禮服。

對於他們來說,年紀邁入4字頭,顯然不是一場逆風,跳脫當前環境,反而飛向了更好的位置。

然而,多數工作者在面對「中年危機」之際,時常會經歷撞牆、不滿的情緒,想要突破現狀,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中年危機很正常,科學也能解釋

事實上,工作者感受到中年帶來的危機感或無力感並不奇怪。《大人的幸福學》作者、知名智庫研究員強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採訪心理學、神經學和社會學等領域專家,並提出了「幸福曲線」的理論。

該理論提到,成年後的幸福感呈現U型狀態:生活滿意度會在20多歲和30多歲開始下降,然後在40多歲達到谷底,並於70~80多歲才會回到峰值。

勞赫告訴《The Guardian》,之所以會在中年落到生命中的低點,原因大多不是發生了負面變化,而是人們「如何感受」生活或工作。

人們在年輕時會追逐不同的目標,像是一份好工作、與優秀的人結為伴侶,或是創造某種成就。我們會預想自己可從這些尚未實現的成功當中,獲得多少滿足感。

當走到中年時,即便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目標,人們往往傾向認為沒有達成當初期待的滿足感。

尤其是現在社群時代中,相較於自己有沒有幸福,會更在意有沒有「比別人幸福」,比較正是帶給人們失落、被困住的元兇之一。

《BBC Worklife》亦提到中年危機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情緒,而是真的一種科學現象。加州州立大學老齡化中心主任艾瑞克.福格桑(Eric Vogelsang)認為,由於40~50歲者已在職場打滾20~30年,容易認定當前已經是最後可以做出改變的時間點,如果現在沒辦法有所作為,就會從此錯過機會。

是力圖改變,還是逃避現狀?

然而,無論是對於現狀的不滿足,還是深怕錯過改變的壓力,都無助於工作者挺過中年危機。要克服這道高牆,第一步要從調整心態做起。

《Forbes》寫道,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才能、重視的事情、可以為了改變「放棄」什麼,是首先要盤點的項目。

如果無法找出真正想追求的目標,貿然改變就形同逃避,未來某一刻,不滿或被困住的感覺仍然會捲土重來。

同時,告別當前困擾著自己的思維模式。舉例來說,現在是否處於「有毒」的工作環境?主管、團隊都經常打擊你的自信心?你總是在收拾爛攤子?

抓出這些導致「無法相信自身可以做到改變」的因素,才能堅定跨出腳步。

如果確認要轉職或創業,需懂得設定「恰到好處的願景」:太過膽大或膽小都不是好事。前者可能難以達成,導致失去動力,後者則不容易帶來新的人生風景。

最好的作法,是設計一系列的小目標,穩妥踩出每個步伐。盡可能蒐集資訊,像是請益那些在你想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的人,並同步詢問失敗的人;和相關團體交流,更了解實際的生態。當然,務必謹慎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確認後續金流是否無虞?還是得因此調整生活方式?

不必換跑道,也能看見生涯第二春

當然,跨越中年危機的方法並非只有離開現職、轉換跑道一途。

45~55歲之際,的確在學習新的職場技能、或晉升加薪的幅度已經放緩,但工作者可以經由不同途徑在現職務上挖掘新價值。例如貢獻專業知識、分享工作以來的經驗,成為新一代團隊成員的導師,就是相當好的方法。

要記住,人生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工作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讓你發光發熱的選項。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包括園藝、舞蹈或音樂等,都能轉移對於現況不滿和失落的注意力。

最後,《哈佛商業評論》建議人們可以重新選擇思考事情的角度,有助於更快擺脫中年危機:把日常的工作與待辦事項區分為telic(意指會結束的)和atelic(意指不會結束的)兩種類型。

以執行一項團隊流程改善任務為例,從telic的角度思考,單純就是舉行會議、定出調整辦法、確認後續成效,接著就會投入下一項任務。這般循環只會帶來片刻的滿足感,時間一長很容易會消耗熱情。

但若選擇從atelic角度審視,那麼你做的所有事情,可能都是實現願景的一環,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這有助於你放大看待目標的眼光,更能看見自身價值,不再被一直重複、單調的事項困住,為自己找到更好的定位。

參考資訊:
1. Business Insider
2. LinkedI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