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 Chen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當今職場關鍵不再只有IQ和EQ,更重要的是韌性商數(RQ)。想培養出高RQ,就要懂得改變自身的思維,和借助他人的力量。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1. 韌性不僅是承受壓力的能力,更是從中成長的關鍵。
2. 培養RQ的第一步是自我同理,需誠實面對挫折。
3. 企業如Google已將韌性訓練納入員工計劃,透過「無會議時間」等方式提供支持。
現在職場裡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什麼?過去可能著重於智商 (IQ),在特定領域擁有眾多知識,經常和成功畫上等號;接著高情商(EQ)開始受到重視,要管控好自身的情緒及具備同理心,得以維繫與他人的關係。然而經歷疫情、諸多經濟動盪之下,另一項能力逐漸躍升到企業與招募人員眼中:韌性商數(RQ, Resilience Quotient)。
微軟(Microsoft)直指韌商是面對不確定性時最重要的特質。當資訊、趨勢和技術汰換加速,可能會不斷打破既有的認知,韌商的價值不容小覷。
知名領導力研究者馬克斯·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更精確的定義了何謂韌性:不僅僅是可以高度容忍壓力和不確定性,它更是一種心理反應,代表一個人能夠在低谷中彈回、甚至是彈得更高,變得更加強大。
這項特質並不是在近幾年才出現。早在1997年就已經出現了「逆境商數」(AQ, Adversity Quotient)的概念,其定義為在頻繁變化的環境中,得以蓬勃發展的能力。更具體來說,擁有高AQ的人願意吸收新資訊、忘記過時的知識,並有意識地努力改變,進而取得更高的成就,與RQ的核心概念非常類似。
《BBC》就引述前高盛(Goldman Sachs)副總裁娜塔莉·弗拉托(Natalie Fratto)的論點:「智商是獲得一份工作所需的最低標準,但是逆境商數才是一個人可以持續成功的關鍵。」
隨著高韌商的市場價值提高,韌性、適應力或復原能力等特質,究竟該如何培養出來呢?
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組成韌商的特質相當多元,樂觀、幽默感、可以面對恐懼等,都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天生高RQ。然而,韌性仍然可以經由訓練提昇。
白金漢告訴微軟,人們可先問3個問題,衡量自己的彈性和復原能力高低:
1.你是否意識到生活中分為「可以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而且知道該如何辨別面臨的事情屬於哪一類?
2. 當現在發生問題,你有沒有在其他面向擁有強大的支援或後盾,可以幫助你來解決這個問題?
3. 你有工作過勞的傾向嗎?
如果發現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也有過勞傾向的話,較需要思考怎麼提昇韌性。
《Forbes》建議要懂得「自我同理」,這是韌性的關鍵特徵,意思是當我們碰到挫折時,也需要給予理解這是正常、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狀況,才有可能從中復原,而不會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無法再重新爬起。
培養自我同理的方式不困難,下次碰到失敗而想責怪自己時,可以先試著問自己:「如果有人帶著這個困境來找我,我會有什麼反應,或給他什麼建議?」並把同樣的回覆告訴自己。
再來,前述講到了其他面向的支援,是形成高韌商的重要要素,《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就證實韌性並不只是個人的事情,而是能從與他人的互動之間來培養和建立。
舉例來說,在你的人際網路中,有一位職涯路徑相似的前輩,當碰到困難時會提供諸多解法,那自然能幫助你克服工作低潮。不過,人際關係之所能增加復原能力,並不只是來自實際的協助,對方給予的同理心、讓你可以分散注意力,甚至是帶有幽默感,可以一起苦中作樂,都對提升韌性有所幫助。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可以觀察自己最能從哪些人的支持中恢復,是實際的建議、寬闊的視野還是對方總是能冷靜、有條理地為你分析,接著就可以在既有的人際關係中強化這樣的助力,或建立新的人脈,讓支持系統更加堅固。
擁有高韌商的人在當前的職場中,可說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現在就有不少公司,除了希望能保留這些人才之外,更想要把韌性推廣到每個人身上。
Googl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健康管理和彈性負責人蘿倫·惠特 (Lauren Whitt)在疫情正嚴重之際,就告訴《CNBC》他們啟動了所謂的韌性訓練,提供身心健康、睡眠習慣到面對焦慮等一系列課程,以提升員工的心理素質。
Google還會制定「無會議時間」,可能是一天或長達一整週,讓員工更專注在自己的工作、解決手邊的難題,不會被會議分心或打斷節奏。這對於降低過勞和職業倦怠相當有幫助,更能有效提升他們復原的速度。
這對於沒有預算、資源的公司來說,是非常容易複製的方法,即便每週劃出一個下午作為無會議時間,都能讓高壓的員工得到一些紓緩的機會,進而打造高RQ的團隊。
(參考資訊:Microsoft、BBC、Forbes、HBR、CNBC、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