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平
「當年,我們總裁尹衍樑在歐洲看到預鑄工法,就『誤入歧途』了。」潤泰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一番話引得眾人大笑。工程背景出身的莫惟瀚,年輕時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協助當地工程建設,回台後跨入「預鑄」領域。台灣從排斥預鑄工法,到潤弘贏得先機,與公司團隊解決痛點的能力、卓越的研發文化,密不可分。
1970年前後,台灣經濟起飛,建築開始出現超過五樓建築,鷹架也從竹架改為金屬,政府成立「工業化推動小組」,大力推廣房屋工業化政策;民間處處可聞預鑄聲,日本來台投資預鑄板工廠,華僑、包商都亟欲建立預鑄廠,省議員、監委也要求國宅多使用預鑄工法,〈建築師會變魔術 四層樓六天完工〉、〈預鑄式國宅 耐震且施工迅速〉等報導見諸媒體,而政府也放寬營造廠以預鑄工法興建國宅者,工程款可不受《營造業管理規則》限制。
然而,當時引入台灣的歐洲預鑄系統並不適合多震、多雨的台灣。1980年代開始,媒體開始出現批評浪潮,當時大批國宅問題接連不斷,如「基隆安樂」一期、「萬芳國宅」,都發生外牆龜裂、漏水等問題,入住萬芳國宅僅六年的居民要求重建無果,導致預鑄工法成為眾矢之的。1985年,政府宣布不再採用預鑄興建國宅,台灣第一代的預鑄工法遭到「就地正法」。
預鑄工法發展已久,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日本因戰爭摧毀大量住宅,香港湧入難民,住居成為首要民生問題,當地政府開始大量預鑄建屋。台灣為何行不通呢?
莫惟瀚解釋,預鑄工法分為歐洲、日本二種系統,早年引入的預鑄工法為歐洲系統,香港地質堅硬,與歐洲為古老大陸都不需考量地震帶風險。但台灣位於地震帶上,須詳加考慮其應力在建築上的影響,例如結構體需有變形空間,加上當時接縫產生問題,以致小問題不斷,造成預鑄工法形象大跌。
1995年,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宣布與芬蘭Partek公司將在台推行預鑄工法。即使對營建相當有興趣的尹衍樑擁有多項營建專利,並赴芬蘭當地考察多次,但民眾仍敬而遠之。
八年慘賠期間,潤弘精密工程多施作外牆預鑄工程,偶有集團的大賣場與建案。莫惟瀚表示,外牆預鑄是成熟型產品,非結構主體,因此結構技師相對於建築師反而不會提出質疑,加上當時日本有許多成功案例,讓潤弘在還沒有「全預鑄」客戶前,勉強度小月。
業績雖青黃不接,但潤弘投入大量精力在研發上,2000年已取得多項鋼筋新工法發明專利,如「年年發」螺旋箍筋新工法,讓倚賴人工綁紮的鋼筋升級為自動化,省工省料。
此外,機電與管線如何在不同預鑄混凝土中精準結合,也是他們需要克服的難題,因此潤弘極早就積極導入「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至今已可與各系統結合,成為重要資料庫。
2003年,「沛鑫半導體」(現為「京鼎」)竹南廠以「百日完工」震撼科技界,潤弘預鑄工法因此案打開了科技業的大門,包括:奇美電子、宏碁、群創、台積電等都成為客戶;高超的隔震設計也讓Discovery「建築奇觀」節目特別前來拍攝台灣預鑄工法的奧祕,成為登上該國際媒體的首家台灣民間工程公司,而今日潤弘每年的營業額早已超越前期投資。
為強調獨特性,台灣開發商習慣在低、中、高樓層設計不同坪數、錯落陽台或層層退縮等,「鑄模費用很高,遇到一點小變化,模具就不是同一套。」莫惟瀚以中央聯合辦公大樓為例,南、北棟為二家營造廠分別以預鑄工法興建,雖然外型極為相似,但模具與圖面皆無法共用,「因為二棟大樓基地條件不同,通風、日照的開口位置,二棟就不同。」
再以新北淡水38樓高的「藍海」預鑄大樓為例,地下層到頂樓皆為同一套模具,最大變化僅在陽台,莫惟瀚笑說,「藍海」無法與當代建築大師作品相比,但也是個設計不錯的社區。看似簡單的設計、工法,耗費了潤弘將近十年時間研發,「潤弘預鑄現在是3.0版本,可以蓋出還不錯的住宅。」
「『藍海』用橡膠墊來消除地震巨大能量,但科技廠房面積太大,隔震要直接設計在建築中。」談起住宅與科技廠房隔震設備的不同,莫惟瀚詳細解釋一番。
預鑄住宅大樓是否需要另一組預鑄設計人員?結構技師出身的副總經理曹昌盛表示,潤弘可一條龍作業,但一般客戶在前期建築設計可依照預鑄原則自行設計,潤弘會將設計圖自行「轉譯」為預鑄版,「只有一些材料參數不同。」
若希望打造特殊景觀陽台,如種樹,會產生防水問題,曹昌盛建議,個案設計不同,愈早討論,整合的機會愈高,「我們最怕業主已經設計完成,才說因缺工要改預鑄。」預鑄工法能省時省料,倚靠事前規劃的精準設計,但傳統工法則是先設計,再由營造廠依照技術、經驗完成,二者順序完全相反。
預鑄工法每坪營建成本約比傳統工法高出15%,疫情前後並無太大差異,但省工、省料、省時的確是一大誘因。莫惟瀚表示,現場工地偏向重勞,七萬元都找不到工人。潤弘曾派人到到泰國招募營建勞工,也難以如願,「因為日本、韓國開的價碼比我們還高。」因此全力發展預鑄工法,一直是該公司逆流而上的目標,至今也已看到成果。
那麼,台灣建築適合使用預鑄工法興建嗎?莫惟瀚表示,歐洲、日韓、香港的民間建築多是採用預鑄,外觀看來雖然單調,但符合一般住居需求。台灣住宅則強調新古典、巴洛克樣式,或精緻的建築立面,莫惟瀚以「藍寶堅尼」形容之,預鑄高樓猶如房車,無法與手工打造跑車相提並論,但在人力極度缺乏的環境下,哪種工法更合適呢?答案昭然若揭。
尹衍樑多次告訴團隊,「工程難以止於至善,因為永遠都有新的挑戰。」科技大廠的精密度越來越高,對震動的容忍度就越來越小,新材料如何完美結合預鑄?客戶會產生哪些新需求?都是潤弘每週一次研發會議的議題。
而台灣住宅未來是否會向日、韓看齊?誰也無法給出答案,但就多方條件來比較,預鑄的確是解方之一,雖然對開發商尚屬陌生,但隨著多人投入,擦出的火花就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