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場地協力/雪可屋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中年以後,不免面對許多靈魂拷問:我是誰?要往哪裡去?如何才能活得更像自己?前Gogoro首席產品長彭明義在科技產業擁有豐富經歷,卻決定在55歲暫離職場,重回校園讀書。他認為,努力工作,也不能忽略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你如何管理工作,就拿10%力氣管理人生。」
今(2024)年離開了任職9年的公司,並宣布重回校園讀書後,前Gogoro首席產品長、55歲的彭明義收到各式各樣的回應。
「有人說:很棒、很敢,好羨慕你!也有人說:唉唷,你財富自由囉?」他笑說:「其實哪有什麼財富自由。要過日子,5萬元有5萬元的方法,2萬元有2萬元的過法。只要心靈自由了,財務就自由了。」
不過,眾人之所以有這些反應,其實也是因為彭明義學經歷亮眼,職稱一個比一個漂亮。台大數學系畢業後,他曾在蘋果、微軟、Nokia等外商公司任職,也曾待過HTC、聯發科,後來則擔任Gogoro創業初期的要角,9年來一路陪伴公司成長,並負責全球產品發展策略。
對於高階經理人來說,50多歲,正是大有可為的年紀,為何選擇此刻暫離職場,回到台大就讀工業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做一個「全職學生」?
彭明義爽朗笑道,離開職場,內心並無委屈。「我只是覺得時間到了。」他認真地說:「我現在55歲,如果再晚5年,我怕自己的吸收能力和體力都下滑,念不了太多書。」
彭明義之所以動念進修,主要是因為親眼看見了同事的成長。
他回憶,去(2023)年,剛好有位同事打算申請政大EMBA,請他幫忙寫推薦信。後來,這位同事順利考上,學習成績非常好。「他讀了幾個月後,我覺得,他跟我開會的時候,看事情的廣度和深度都不一樣了。」
同事的改變,喚醒了彭明義對求知的渴望。他自認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知道如何有效率地達成公司、老闆的需求,但現階段的自己,更想探究事物的本質。
「我希望把過去累積的經驗好好梳理,重新調整基礎邏輯。」他說:「日常工作中,操作之上是決策,決策之上是分析,分析之上是數據,數據之上是邏輯,但職場裡只管成果,沒人教邏輯。只有回到學校,才有機會看到一件事情的本質。」
雖然2個月前才剛入學,但他已獲得不少啟發,甚至促使自己反思過去的商業決策。
他解釋,當一個人站在台北市,手上沒有Google地圖時,如果想找到全台最高點,只能四處張望哪裡有比自己更高的地方,或持續往上坡走,理論上就有機會走到最高處。「但是你沒辦法從台北走到玉山。因為台北是盆地,當你走到陽明山頂,以為自己到了最高點,卻不知道300公里的南方,有一座山比你高了3倍。」因此,玉山代表「全局最佳解」,而停在陽明山的自己,只是找到「局部最佳解」。
在職場裡,當工作者謹守任務,無法綜觀全局,很容易陷入如此困境。他舉例,當一間經營共享雨傘的公司發現,雨傘上的傘套常被使用者拿走,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管理雨傘的經理,你一定會想辦法要回來,因為這是你的KPI。所以,你可能會訴諸罰金,或去法院控告使用者。」
不過,傘套本來就是消耗品,每隔6~8個月就要更換一次,花這麼多力氣追回,值得嗎?此外,若有人把印有公司logo的傘套帶在身上,不等於為品牌創造曝光?
「所以,『局部最佳解』是追回傘套,『全局最佳解』是不要追回。但如果讓所有消費者都知道這件事,傘套可能被拿光,因此,這會是內部規則,而非外部規則。」站在這個角度,上述經理的KPI就不該是「把傘套追回來」,因為只要傘套的減損率在適當程度以下,優點便大於缺點。
「運用邏輯做決定,可以讓你更清楚知道自己捨了什麼、得了什麼。沒有邏輯,就是各自認定怎麼做比較好,要是你覺得好,我覺得不好,那就是看誰的官大、看老闆怎麼說囉?」他笑說,自己向來喜歡有方法論的做事方式,在學校裡,更是如入寶山。「也許我以前只有扳手、螺絲起子和槌子,但現在我多了鋸子、梯子、燈、帽子……工具變更多了。我把這些工具放進口袋裡,以後遇到狀況,就可以更省時省力處理。」
熟齡階段重回校園,每個人的目的不同。有些人是為了拓展人脈而進修,有些則是為了補強學歷,但彭明義很清楚,自己並不屬於任何一方。
「如果大學時,有人問我為什麼讀書,我應該會說是為了人脈和文憑。我需要那張文憑,不能讓爸媽失望,卻沒找到學習的動力。」他坦承,讀台大數學系時,班上同學都很優秀,自己的成績怎樣都追不上,內心有些自暴自棄。而那時的他,也對於日常所學感到困惑,不知道畢業後能做什麼。「所以我一直跑去打工,至少有錢入帳,可以獲得滿足感。」
但他認為,現階段回到學校,目的更純粹。
「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學到的東西比大學時多很多。並不是因為我變厲害了,而是我有充足的驅動力。不是為了文憑,也不是為了交友網路,是為了自己。」他笑著補充:「而且我花自己的錢念書,一定會把讀書的價值最大化。我很高興自己做了這個選擇。」
現在,彭明義除了將大多數時間拿來讀書、寫作業,其餘空檔則和朋友分享知識、擔任商業顧問。
而談到未來,彭明義保持開放心態。還要不要工作、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他並未設限。「如果是有趣的工作,我就會去,但是我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絕對要好好把握這2年的學習機會。」
他笑說,如果行有餘力,可以考慮「半讀半工」、「全讀不工」或「8成讀、2成工」,「但我不會因為找到一個很棒的工作而休學」。至於職涯銜接,他並不擔心。「只要持續精進自己,還是能有所貢獻。也許我的年紀更大一點,但不表示我的能力變差了。」
此外,50歲那年,他因健檢發現身體有些狀況,因此開始盤點手中資產。計算財務狀況後,他也有了底氣。就算2年後直接退休,生活也不至於過不下去。(相關閱讀:不用等財富自由,做喜歡的事沒想像中花錢!極簡生活部落客:月花3萬元的理想生活,如何實踐?)
「以前我要對公司負責,但現在,我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離開職場後,「負責」的範圍看似變小,其實不然。畢竟,相對於工作中的目標管理,僅有一次的人生,難道不是更重要嗎?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如何管理工作,就該拿10%力氣管理人生。」
本文經《50+》https://www.fiftyplus.com.tw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