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花大錢幫員工「紓解壓力」?專家:真正有效的方式其實不用錢

為了提升員工的身心健康,雇主們正絞盡腦汁設計各種福利與活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提升員工的身心健康,雇主們正絞盡腦汁設計各種福利與活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呼延朔璟 責任編輯 / 王穎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促進身心健康的核心不是具體的福利,而在於職場能夠多大程度給予員工自主選擇的空間,而建立這樣的文化是免費的。

為了提升員工的身心健康,雇主們正絞盡腦汁設計各種福利與活動。國際市調公司預計,到2026 年,世界各地的企業花費在健康促進措施中的錢將達到946億美元。

這些健康計畫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戒菸互助、健康食品、正念瑜伽和運動課程、免費按摩、時間管理培訓、物理治療和心理輔導、改善睡眠和生活方式的應用程式,以及全員參與的戶外活動等等。

然而,令人資主管煩惱的是,這些計畫所費不菲,員工卻常常不想參與,或是參與了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健康促進計畫可能適得其反,除非它可以讓員工產生內在動機

近日,一項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考察了員工健康促進計畫與員工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該研究詢問了英國233間企業的46,336名員工,調查了90種健康促進計畫,結果發現,這些計畫幾乎沒有對員工的福祉或工作滿意度產生任何具有意義的影響,也沒有改善工作場所關係。

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健康計畫甚至會適得其反,例如職場復原力和正念訓練,竟然對員工自我評價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輕微的負面影響。

無獨有偶,美國也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參與職場健康計畫的員工比未參與的員工更有可能積極進行運動,但兩組員工的健康水平、出缺勤、留任率與工作績效卻沒有顯著差別。

在英國的研究中,唯一有產生影響的健康促進措施是志工參與活動。

針對這一現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解釋,一個人是否採行健康行為,或是如何採行,與他的健康信念模式有關,而信念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動機。「當運動產生了公益的trigger(誘因)的時候,動機會被拉高。」

賈淑麗舉例說明,國泰金控曾經向用戶募集200億步數,達成目標即提供600萬元建設離島綠能小學,就是讓員工感覺到「我的運動變成一個善的循環」,從而更有動力去行動。

想想你的工作設計,是否實際上不利於員工健康?

許多組織都想著怎樣用更多的活動來提升員工的健康,卻常常忘記檢視工作實務為員工健康帶來哪些阻礙。「到底員工為什麼會壓力很大?你今天如果只是給他健康的舉措,但你沒有了解到他在實務上工作壓力大,可能是來自於工作負擔太重,你沒有一起搭配檢視,其實是沒有辦法真的達到效益的,」美世台灣人才業務副總經理劉靜穎提醒。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確定了10 種最常見的工作場所壓力來源,包括輪班、長工時、不安全感、工作生活衝突、難以掌控工作、工作要求高和缺乏支持。他們發現每年約有 12萬美國人的死亡可能歸因於這些不良的職場行為。

根據美世最新發布的《2024全球人才趨勢》報告,妨礙員工生產力最大的因素就是過多無意義的工作以及沒有足夠時間思考。劉靜穎分享,為員工提供「留白時間」、提醒員工用一個儀式切換工作與下班,都是可以減輕員工壓力的好方法。主管也要以身作則,假若在下班和週末時間仍然不停止傳訊息給員工,就沒有辦法建立健康的職場文化。

真正有效的不是福利,而是「彈性」

普渡大學管理學教授、普渡良好工作中心(Purdue Center for Working Well)教務主任加百列(Allison Gabriel)認為,促進身心健康的核心不是具體的福利,而在於職場能夠多大程度給予員工進行健康投資的自主選擇空間。

與其執著於提供運動計畫,不如每週提供彈性休閒時間,員工可以用這段時間來做任何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休閒活動,可能是運動或散步,也可能是烹飪課或者與工作之外的朋友聯絡。

賈淑麗與劉靜穎都提醒,健康促進的職場,最重要的是傾聽員工的需求,「不要只有少數人決定職場健康要做什麼」,以免設計出來的制度不符合員工的期待。

加百列強調,職場健康是一種文化,它是一種傳遞放鬆的訊號,是建立一種能夠從工作中恢復的集體行動規範。「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免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