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智慧時代來臨 人機互助共存之道

面對人工智慧大舉揮兵城下,許多工作機會可能會被智慧機器取代,學會如何轉型、提升自我競爭力,已是當務之急;但相對的,人工智慧也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在未來要學會如何與智慧機器互助共存,帶來更大的效益。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劉紋豪

許多科幻電影總愛以人工智慧為題材,如在《人造意識》(Ex Machina)中名叫「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如何藉由與真實人類互動,在取得人類信任後,獨自逃往人類世界,隱身在人類生活裡的驚悚故事。

姑且不論,科幻電影情節在未來是否可能發生,但在今年3月,AlphaGo挑戰世界冠軍南韓籍九段棋士李世乭,最終AlphaGo以4勝1敗戰績贏過李世乭,這次對戰也引起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熱烈討論。也讓人無法不去正視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正逐漸改變世界,影響人類生活。

 

工具是中性的 端看人類怎麼應用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針對此趨勢說道,「智慧機器時代來臨,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會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精確。」面對人工智慧兵城臨下,人們又該如何適應?首先要清楚它所影響的層面。

智慧機器應用的領域,可從幾方面來看。一是在工廠負責產品的生產應用,二是居家照護,或是協助醫生診斷、分析報表。

在生產製造端為例,在生產線上做裝配做檢測,人看久了視覺會疲勞,如果由智慧機器來執行,整個產線就會更為穩定,不容易出錯。或是許多辛苦危險的工作,或是工作性質較為單調乏味,重覆性高的;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的工作,這些都可以由人工機器來取代。

而當少子化高齡化現象已是明顯趨勢,居家照護問題就慢慢浮現。根據相關統計,人的一生中大約有7年的時間須仰賴他人的照顧,以一家四口的人口結構來看,真正能夠提供照顧者只有2.5人,還短缺1.5單位人力。此時,如能運用居家照顧機器人來協助年老者或行動不便者的照護,就能提升生活品質,提高老年人的尊嚴。

所以,智慧機器的不斷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一體兩面,政大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樹衡就認為,智慧機器是工具,「工具可以用在好的方向、光明的方式,而工具本身是中性,端看人類怎麼去運用。它可以讓很多人他們的抱負或需求,能夠被媒合。」

善用人類優勢 尋找新工作機會

當智慧科技開始逐漸逼近,人們最恐懼的莫過於什麼工作即將消失?湯瑪斯.戴文波特、茱麗亞.柯比(Julia Kirby)所著的《下一個工作在這裡!》提到,10種即將消失的工作,包括1.目前已有能執行部分核心任務的自動化系統、2.工作不需要真正接觸實物或操作、3.工作內容是單純的內容傳輸、4.工作包含單純的內容分析、5.工作包含仰賴資料回答問題、6.工作包含進行量化分析、7.工作包含能夠在虛擬情境中模擬或執行的任務、8.一致性表現在工作中非常重要、9.工作包含創造以資料為基礎的敘述、10.執行工作時必須依據清楚界定的正式規則。

面對智慧機器大舉攻佔原有的工作機會,人們也無須太過悲觀,因為有某些優勢是機器所無法擁有及超越的。比如人擁有同情心、同理心,有創造性,有創意,有藝術美感,而需要上述這些特質的工作將會大增。

而新技術的產生,相對的也會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例如新技術的研發人員,或智慧機器的維修人員、新技術的教育人員,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當科技的力量如浪潮般襲來,人類該冷靜思考,該如何和機器互助共存。

培養更多專長 及足夠的應變力、適應力

湯瑪斯.戴文波特認為,在未來人類要學會如何適應智慧科技,而如果人類要和機器長遠相處,兩者就必須是一種分工合作、互動的關係。所謂重覆性高、可程式化的工作,就交由機器來執行;而規則性少、變化性高的工作,則還是人類的天下。「把機器當成是人類的助理,讓我們能從大量繁複瑣碎、穩定的工作中被解放出來,人類可以去做創新的工作。」陳樹衡說。

許多創意是靈光一現,這也是機器所沒有的。人類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把機器當成輔助的工具,如果能擴大它的搜尋能力,就不需要花時間再去準備資料,就能把時間用來創意的發想,挑戰更多的不可能。

智慧科技時代來臨,要如何提升競爭力,才不會在這波浪潮中被淘汰?羅仁權認為,從學生時代就要有自我意識,要像海綿般不斷吸收新知,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你如何調配,並且要厚植外語能力,因為語言是溝通的橋樑,語言不通,走到哪裡都窒礙難行。另外,T型人才的造就,不能只是淪為口頭論述,單一專才在未來已難行走天下,必須去拓展自身的第二專長,甚至是第三專長。

陳樹衡則認為該去思考,在人機共存的未來,比較缺乏創造力的人,如何在團隊中找到他的角色。所以,從大學課程中,就必須訓練學生要有足夠的應變力及適應能力,創造能夠順利和未來科技銜接的教育環境。

Career職場情報誌授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