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年近60 無資源可用,但想工作一輩子?

問:戴顧問您好,您關於「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的每篇文章,我大概全部讀過。對於一個明年即將60歲的「腦型人」,若是想工作一輩子,不求財富,有吃、有用的錢就滿足,卻沒甚麼資源可用。您有何建議呢?

作者: 戴士杰
「如果一句話可以改變一間企業的命運,我願當說那一句話的人。」 不論您是企業老闆、中高階主管、團隊領導者,還是小小的基層工作者,在公司遇到的一切大小問題,都歡迎您來函提問!《看》雜誌特約企管顧問戴士杰將竭誠提供您創新的見解!

何謂「腦型人」?
「腦型人」是「潛意識思路」(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簡稱TPD)其中的一種類型。這類人喜歡透過「原則法」處理事情,他們的思路就像「一」字一樣,想事情時就像單行道,凡事依照腦中的原則去思考。

TPD是一套研究人類潛意識運作的理論工具,包含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獨特的檢測系統。想了解更多知識,請連至http://sense-siq.com/tpd/,或參考《看》雜誌TPD專題報導 http://www.watchinese.com/coverthumbnail/2013/9866

答:
不知道您是從哪裡判斷自己是「腦型人」的?我也很少有回答「腦型人」朋友問題的機會,為甚麼呢?主因就是他們通常很了解自己的長短處,也通常很樂於將畢生的時間經歷,奉獻在一項自己真正覺得有價值的事業上(不管那是表演、工匠、技術、寫作),所以,顧問一向跟這類人無緣,因為他們自己就是人生最好的顧問。

畢竟我沒有太多您的資料,所以我假設您的問題可能是面臨退休之際,但過去鑽研畢生的事業已經無法獲利,或者是已經沒有企業會聘僱您,所以才會衍生您的問題。

我的建議如下,您或許可以尋找擔任業界顧問,或者成為某些專業技術訓練者的機會,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兌現,延長職涯的壽命;又或者您可以嘗試寫作,尋找適合的出版社合作,將自己的know-how轉變成產品,也是一種自我僱用的方法。

因為我不了解您過去的專業為何,我只能說,隨著年歲增長,智慧和經驗是有價的,需要體力和細膩作業的工作是不太可能做一輩子的,所以即使您希望退休生活也能保持忙碌,甚至帶來收益,但只有與智慧相關的工作可以保持市場價值。畢竟,收入這種事不是說我們不貪,上天就會賞口飯吃,而是這個世界有多麼需要您。

當然,這都是一個摸索和嘗試的過程,需要成本,也會為生活帶來風險。所以您雖然不求財富,也要思考如何每個月都能有「自動產生」的現金流。如果您有退休金當然是一種保障,如果沒有的話,要先思考如何製造這樣的收入來源,例如收租或其他投資理財等等,這裡就非專業不贅述。

關於組織變革,我們常說,人只要換腦袋就可以創新突破。不過這種有辦法「說換就換腦袋」的人,世界上少之又少(有時我們還叫他們人才)。所以要怎麼變革?第一個,您自己要變革,台灣同業惡性競爭、玩法類似,您就得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看看其他先進國家同樣的產業是怎麼轉型的。台灣有個好處,就是落後很多地方數十年,所以您也不用太煩惱,去了解其他國家的同業都在煩惱哪些議題,有哪些解決辦法,相信以您的專業應該很快就會找到突破點。

再來,老狗變不了新把戲,所以您最好找個與您價值觀相符、有實績、又可以信任的專業經理人來進行變革,然後逐步地汰換新血。為甚麼汰換新血很重要?因為舊的人、尤其越有權力和資深的人,他就是靠著舊的模式成功的,你要他腦袋一拍,就創新突破哪有可能?能創新他早創新了。所以,留下有意願學習也有能力學習的,換掉那些靠著經驗和資歷混事的,找一些即使非同業但是有助於往新方向發展的(例如電子商業的人才、數據分析的人才),就像您說的,找一些異業的新血加入,而且量還不能少,量一少,他們就會開始學習舊的文化,很快就被污染成一模一樣的人了。所以要讓新血的量打破平衡,文化才有可能改變。

其他很具體的問題,我就不回答了,畢竟我不在其中,也非專業,真要講個答案也是唬你的空話。當然創意發想很簡單,例如老師用書這塊其實是寡占的紅海,就把它當成金牛放著。

您可以把公司的核心能力衍生出其他產品,像是滿足高中生必須考上好大學的需求、善用手機媒體作為新的通路、透過其他收費方式補足那些教科書沒說的事情、顛覆學生學習的方式等等。這類的空話我一個下午可以寫一整本給您,但如果您的腦袋變了,您的企業也進行換血了,我想您自己會找到一條實際可行的道路。

*戴士杰簡介:
他,看多了企業內反覆發生的故事。
24歲,寫了第一本管理書,從此開展專欄作家生涯。
25歲,放棄念博士,創辦顧問公司,並在多家知名企業、大專院校授課。
33歲,看見自己的侷限,離開自己創辦的公司,現任軟體業策略長一職。
「當局者迷,說破了,其實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本文摘錄自『看雜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