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印象翻轉!兩岸90後,優勢各不同

作者 / 楊倩蓉
談到兩岸人才競爭力,你的印象是什麼?自信或恐懼,哪一個成分比較高?

長期以來,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的效應下,大家都憂心台灣新世代的競爭力,負評總高於正面肯定。不過,這次由《Cheers》雜誌與康師傅共同舉辦、以公益提案為主題的「創新挑戰賽」,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場景,提供了許多重新檢視的線索。

今年,台灣一共有10隊學生入圍複賽,7月中旬與中國選拔出的30支隊伍在天津進行第二回合複賽,爭取前10強。《Cheers》記者特別貼身採訪3天,記錄兩岸90後的互動,也從中看到台灣青年的優勢。最後,台灣學生不僅有4支隊伍進入10強,且排序第1與第3的隊伍皆出自台灣。

中國評審讚許台式表達力
都說台灣年輕人在表達力上缺乏自信,沒有邏輯思考,但這次讓兩岸評審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反而是台灣青年的表達力。

今年賽事評審除《Cheers》雜誌社長劉鳳珍為唯一來自台灣外,其餘5位皆為中國公益界重量級意見領袖,如希望工程創辦人徐永光、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常務副祕書長趙華等,各個提問犀利、火力強大。
中午用餐席間,幾位中國評審私下閒聊,不約而同指出:「台灣學生提案的嚴謹度、表達邏輯,普遍具一定水準。」其中一位評審在上午場結束後,便預測台灣學生今年將有不錯的成績。

徐永光為歷屆評審召集人,他觀察:「台灣學生每項都講得很清楚,計劃幾乎都可行,人文思考濃厚。反而是我們這邊,將近半數都表達不及格,所以評審還得重新細問。」

這個評價,是不是顛覆了多數人對兩岸學生表達力的刻板印象?歸根究柢,反映的也正是「不同泥土開出的花朵自有芬芳」這個道理。
比較兩岸學生的公益提案,不難發現,台灣學生入圍10支隊伍所提出的主題各自獨立,分別訴求10種不同對象,從青年、身障、遊民、垃圾袋延伸到數位平台、音樂教育等。而中國30支隊伍提出的主題,卻只能大致歸納為環保、老人與兒童3大範疇。

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陳晨,已連續3屆入圍複賽,對公益的熱情十足,他便說:「我們從沒想過為身障人士或是街上流浪者做公益,台灣人在公益思考上很多元,刺激我原來的想法。」

聚焦範圍、故事口氣的差異
論規模,台灣學生提出的公益實踐範圍可能比中國學生小,但也因主題明確,從發現問題、解決方法到成效評估,不管在敘事與表達時,都相對有說服力。

而中國學生的公益提案,「論格局、企圖皆很大,但訴求對象往往不清楚,可執行性或可持續性相對不高,」多位評審指出中國學生的共同盲點。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研究部主任姚曉迅認為,這也正是這個競賽的附加價值:「台灣學生懂得聚焦,中國學生習慣大格局思考,彼此都應該學習對方所長。」

另一個可觀察的細節是,台灣學生在簡報時擅長說故事,先引人入勝,再開始講計劃重點;中國學生則是單刀直入,直接挑明想要執行的項目。

這次的40支隊伍,因為說話的口音各不相同,也展現出不同的表達風情。愈是北方口音,表達愈抑揚頓挫,讓語氣聽起來擲地有聲、架式十足;愈往南的口音則語氣偏軟柔和,聲線相對平穩。台灣學生的腔調比較柔軟緩和,這可能也是台灣人常覺得說話氣勢不如對岸之處。

但早已習慣各地南腔北調的中國評審,最終還是以「內容」評判高下,最後10強除了台灣佔了4隊外,中國獲勝隊伍即以來自廣東、福建的南方各省居多。
由於台灣社會的公益意識較成熟,台灣學生對於實踐公益的想法,也較早進入具商業思維的社會企業階段。多支隊伍都開始進駐校園育成中心,準備創業。這也是台灣學生在論述公益實踐上,能比中國學生更清晰之處。

公益概念在中國則處於新興階段,徐永光坦言,「因做公益而產生的道德優越感還普遍存在於參與者心態上。」當道德優越感心理作祟時,會產生一廂情願與捨我其誰的心態,不見得真能滿足被幫助人的需求,卻容易成為慈善的另一種霸權。這也是徐永光對學生殷殷提醒之處。

這場兩岸公益賽的輸贏並非關鍵,而是讓人再次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優點。這幾年,來自社會對年輕人的批判從未少過,久而久之,即使是優秀、有能力的新血,自信也快要被口水淹沒了。

一個世代的自信,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加油打氣,遠比唱衰更能推動年輕人的進步與成長。

※Cheers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