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別把工作習慣帶到生活 職業病戒都戒不掉!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上班族的工時越來越長,每天8小時還不夠,就連下班在家,腦子裡盤桓的還是工作。工作,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重心,即使下了班,仍然無意識地受到工作模式的操控,這些職業習慣或價值觀,就是俗稱的「職業病」。

職業病與工作投入程度成正比

「不要將你的工作習慣帶回家」,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沒錯!在職場習以為常的工作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很可能讓周遭親人或好友,感覺不舒服。因此,必須學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說對的話。」

聯合心理諮商所所長邱永林分析,人之所有會有「職業病」,與其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有很大關係。一個人要有傑出的工作表現,必須高度認同這份職業所代表的價值觀。例如,有人覺得業務人員太「功利主義」,但研究發現,成功業務員確實比較利益導向、目標導向,這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性格與價值觀,不只工作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因此,要轉化「職業病」並不容易。

記者有大頭症 眼高手低

有幾種職業的工作者,「職業病」特別明顯,記者就是其中之一。曾任財經雜誌記者,現為科技公司人資主管的卜繁裕指出,記者容易得大頭症,眼高手低。由於常跟企業高階主管接觸,不知不覺就以為自己很厲害,與受訪者「站在同一高度」;其實,多數記者的視野或學識,跟受訪者相距甚遠。

長期跑某條路線新聞的記者,往往自以為是這個領域的達人,其實不然。例如,企業主可能告訴記者,他會以5個指標做決策,但大老闆們不會告訴記者,碰到實戰經驗時何者優先?記者自以為學到了秘訣,其實,得到的東西不見得管用。

此外,為取得有價值的資訊,寫出獨家內幕的新聞,好記者必須有強烈好奇心,不斷追問「為什麼」?有好友擔任記者的資深業務林譽庭認為,記者愛探究原因、喜歡問「為什麼」的職業病,讓人感覺有點累,畢竟朋友間的談心,有時只單純想要「分享」而已。如果把這種好奇心,用在打聽同事或朋友的八卦消息上,那就更令人受不了。

業務不懂拒絕 說話過度包裝

業務員的「職業病」又是什麼?一家出版社業務經理開玩笑說,「可能是『說話不算話』吧!」當過5年業務的林譽庭解讀,「應該是說,業務人員不習慣說NO,」久而久之就變得習慣「過度承諾」。

業務員以客戶為尊,面對客戶要求,「既不能說不,也不敢說不」,自然養成「任何事情都先說OK」的習慣。有些不實在的業務員,對於客戶要求,總是先一口答應,卻不一定真的去解決問題;負責一點的,在回應客戶時,不會把話說滿,但為了不得罪客戶,就用「我回公司去溝通看看」來做結。

為爭取業績,業務員說話難免會「過度包裝」,剛開始或許有點掙扎,但多說幾次後,就麻痺了。一位業務說,因為很清楚業務人員有這種「職業病」,所以她對同行的說法,都會打個折扣持保留態度。

業務人員另一個職業病,就是習慣「討好他人」。林譽庭說,多數業務員屬於「快熟」類型,善於經營人際關係,即使是初次見面,也表現地像是「老朋友」一般。這種人際交往模式拉到生活中,可能會被認為「說話太公關」。但林譽庭認為這沒什麼不好,畢竟在團體中,活潑外放的人占少數,在社交場合中確實需要有人「破冰」打破沉默。

老師愛指導訓話 自我意識強烈

「好為人師」,古有明誡。一位大學講師坦言,老師工作就是教學,平常互動最多的對象——學生,專業程度又跟自己有很大差距,因此很容易養成說話像是訓話,或老是喜歡「指導」別人的職業病。甚至變得自我意識強烈,不太接受他人意見;或只要別人提出問題或疑惑,無論自己懂幾分,都「好為人師」愛給建議。

工程師太理性 過度重視程序

知名作家劉黎兒觀察,有些電腦工程師的職業病是,不管記什麼事情,都自然寫成「流程圖」(flow chart),或者出門辦A事情時,順便把B與C也辦好,凡事都追求最大效率,對此洋洋得意。

神腦國際資訊部經理鄭榮輝認為,MIS工程師的職責,就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但他發現,工程師往往太重視程序,反而忘了「問題本質」。例如高階主管電子郵件信箱不能用,MIS工程師前往解決,依照工作流程進行系統檢查,忙了好一陣子才發現,原來只是網路線鬆脫,勞師動眾白忙一場。

醫師與會計師 不容許灰色地帶

邱永林說,醫師、工程師、會計師的「職業病」很類似,他們都比較重視客觀數據、證據,不容許事情有「灰色地帶」,任何問題都要查到水落石出。若將這個職業病帶進日常生活,很容易影響人際關係,「畢竟家裡面不是樣樣事情都要講理。」

別讓生活與人際關係受影響

職業病,並無絕對的好與壞。邱永林以美國恩隆公司前CEO為例,雖然擁有高社經地位與收入,卻為了美金7元,與計程車司機大打出手,被告上法庭。他就是把平常工作習慣展現的「強悍作風」,帶到日常生活中,才會誤事。

若對工作耳濡目染太深、或是過度投入,使得生活與人際關係,都受到「職業病」影響,那是得不償失的。必須學會「轉化」,讓個人情緒與態度隨著生活與工作的切換,進檔與退檔;上班時可用「高速檔」,下班就換成一檔或二檔,甚至「空檔」就好。

轉化職業病 自助兼他助

要「轉化」職業病,邱永林建議用下列方法:

1自助:透過自我覺察,提醒自己不要將職業病帶到生活中。可以把上班通勤時間當作「緩衝區」,甚至透過冥想、靜坐等方式轉換心情,下了車回到家後,就將工作中的自己拋開。

2他助:自我覺察能力較差的人,可以請家人或身旁朋友,扮演提醒的角色,例如半開玩笑地說,「你已經下班嚕!說話不要這麼公關了!」

3專業協助:若無法將工作與生活適度切割,且已造成身心毛病,就應該尋求心理或精神科醫師協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