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讓不看好自己的人跌破眼鏡

讓不看好自己的人跌破眼鏡

陳冠名創業初期倍感艱辛,面對親友、長輩的不看好,及來自於客人的不信任與不屑,但他骨子裡有著叛逆的因子,想讓大家刮目相看,這樣的志氣一直讓他堅持到現在。
撰文◎鄭匡宇

  目前擔任京享事業董事長的陳冠名,在父親喜歡做菜的影響下,自小便對餐飲有著極大的熱忱。大學時代學的雖然是經濟,畢業後也在銀行工作了7、8個月,但因為本來就覺得銀行的學習是階段性任務,再加上當時銀行業剛好遭遇雙卡風暴,便決定離開,走上自己開餐廳的創業路。

不走傳統路 善用舉一反三

  決定正式開餐廳前,他先到身為韓國華僑的阿姨所開設的韓式餐廳學習。當時雖然只學了一個多月的基本功,但在向阿姨學習的時候,除了學形式上的功夫外,腦中總想著未來自己開餐廳時,菜色味道是怎樣的感覺?要怎樣服務客人才能讓他們會心一笑?自己餐廳的特色為何?怎麼把自己研發的菜色以及背後的故事介紹給客人?
  於是,陳冠名的學習,從來就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融合自己的想法、技術與客人的喜好,變換出新的樣式和口味。在這種舉一反三式的深度學習下,無怪乎他能很快上手,並且在日後創立餐飲品牌的道路上,屢屢能有讓市場驚豔之舉。

扭轉劣勢 變成自己的優勢

  說是創業開餐廳,但他的起點很低,不過就是台中南屯區一間擺了5張桌子的小店罷了。但陳冠名在經營上非常用心,常主動與客人聊天,從中攫取靈感。在沒有做任何付費的宣傳下,靠的都是客人的口碑來累積客源。
  陳冠名在幾次聊天後,便會記住客人的姓名、喜好,藉此培養出熟客的關係,讓對方未來持續光顧。因為對自己的菜色很有信心、對品質也有一定的堅持,他相信自己這種一步一腳印的方式經營,終究能在市場站穩腳步。
  許多人都會問陳冠名,餐廳的種類這麼多,為什麼選擇韓國餐廳呢?陳冠名表示,在他開餐廳之前,不僅不會講韓語,甚至沒有去過韓國,只是剛好那位韓僑的阿姨開餐廳,便從韓國料理開始。這些劣勢日後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他不會被傳統的想法和作法綁住,能夠不受拘束地嘗試各種可能性。
  只不過,剛開始創業時最挫折的點也就在於此,許多光顧店裡的客人一問得知老闆不是韓國人或韓僑,往往就流露出不相信他廚藝的表情,甚至是鄙夷的眼光,覺得這樣的店所提供的韓式料理一定不正統。
  於是陳冠名從開業後便加倍努力學習韓式料理、購買食譜閱讀、累積專業知識,並試著把故事帶入自己的品牌和菜色中。 
  同時陳冠名冠名每年都會至少飛韓國3趟去找靈感、買餐具、學廚藝,希望把原汁原味的韓式料理帶回台灣,也因此創下了在台灣韓國料理店所沒有過的創舉。例如當時台灣的韓國料理店所使用的,並不是道地的鐵盤,陳冠名曾特別飛去韓國,搬回5個重達7公斤的鐵盤回來,並依此大作文章,教育前來的顧客它的相關歷史、用處,以及其烤出來的肉就是特別香等。
  此舉立刻在市場造成轟動,小店瞬間爆紅起來,造成門庭若市、大排長龍的盛況,單店單月營業額超過400萬新台幣。

學會放手 才擁有更大的天地

  早期的陳冠名冠名最擔心自己的料理秘訣被偷走,因此遲遲不願進行擴張,熬了近8年才開始連鎖品牌的規劃及展店。他回憶起剛創業的那幾年,早上6點到市場挑選肉和菜,9點進店裡準備,之後就一直工作到晚上11、12點,儘管賺到了金錢和成就感,卻完全沒有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健康。
  直到後來動了想把店賣掉的念頭,卻真的遇到有興趣的餐飲集團買家與他主動接觸,才開始思索自己能夠怎樣轉型。
  陳冠名最後決定將當時的第一個品牌「黃鶴洞」賣出,但保留自己原創的兩間店,同時晉升為該飲食集團的展店顧問;也就是從那時他開始學會放手,並且建置餐廳的SOP(標準作業流程)。
  他發現,只要把一切制度化、標準化後,其實別人根本也學不走,就算學走外部的技術和制度,也很難複製自己希望營造的品牌精神。而自己在提升了之後,才發現更寬廣的天地,有更多時間來思考企業的大方向。
  陳冠名現在和當時加盟「黃鶴洞」的店長林亦成一起打拚,陳冠名負責研發,林亦成負責公關,開放員工認股提高向心力,同時團隊也從事餐飲開店的輔導、顧問及規劃工作,市場橫跨兩岸甚至美加地區。

轉化負面情緒 成為未來發展動力

  回首來時路,陳冠名覺得最辛苦的就是剛開始創業的階段,面對親友、長輩的不看好,曾經讓他覺得很受挫,同時還得面對來自於客人的不信任與不屑。但因為骨子裡有著叛逆的因子,讓他覺得一定要做出成績來,使親友長輩刮目相看,也讓客人讚不絕口,這樣的志氣一直讓他堅持到現在。
  他認為,如果也想要創業的年輕人,一定要懂得把可能遭遇的負面反應和情緒管理好並加以轉化,當你妥善運用它們的時候,反而能成為未來發展的動力和助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