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的家」曾年營業額破億元新台幣,但在40歲那年,林仁山被確診為肌肉萎縮症,人生也瞬間掉落谷底。走過低潮,他決定更加放手鼓勵員工內部創業,自己擔任指導和協助的角色,來幫助別人成功。
撰文◎鄭匡宇
現在說到電子商務,已是一個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詞彙。對於商家來說,在奇摩拍賣、PChome商店街、蝦皮上面開店,似乎是稀鬆平常而且「非做不可」的事。但對林仁山來說,早在1998年還是靠著撥接數據機才能連上網路的年代,他便開始自己架網站賣包包,進行實體店面和網路店面的虛實整合,專注在包包這個領域,並且做到該領域的翹楚。
林仁山原本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技學系,但在畢業後於相關領域工作兩年,便因緣際會頂下了公館商圈的一個賣包包的店鋪,開始了銷售包包的生涯。當時以公館商圈來說,所有商家都還停留在傳統店鋪銷售的方式,只有「包包的家」開始做網路生意。林仁山自己看書學習寫網頁,拿單眼相機拍攝精美的照片上傳,自己一個人前期擔任網路客服回覆消費者問題,一步步打下後來的江山。
林仁山認為自己能在業界闖出不錯的成績,還是要歸功於自己在大部分競爭者還沒意識到網路的力量時,先進入這個領域,並且藉由公館商圈容易吸引年輕人的優勢,判斷市場最新流行趨勢、挖掘出能大賣的商品,再將訊息分享給在中南部的分店,迅速複製獲利模式。
早期「包包的家」與一般的網路店家無異,主要做的是針對廣大消費者的生意,但隨著事業版圖的擴張,也開始從事針對其他店家供貨的業務,同時林仁山也開始代理經銷比利時HEDGREN、BARBIE、BEEBUB等品牌包包網路的獨家銷售權。
而面對目前電子商務環境成熟,消費者的胃口逐漸被養大,往往一次向好幾個商家下訂,寄到家中打開來看,不喜歡就退貨,造成店家運費成本大幅增加。
對此,林仁山則歸納出兩個主要的應對法則:一是尋求更好的商品品質;二是透過大量採購降低成本等方式來維持應有的毛利。當前期的商品品質、商品包裝、視覺呈現、價格成本都能控管得宜時,即使有時還是會遇到退貨等情形,卻已是最小程度的損失,而且都是經過計算後得以負擔的風險,不至於成為營運上太大的問題。
在40歲那年,「包包的家」年營業額破了億元新台幣,但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發現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在一次與友人前往吳哥窟旅遊、登山眺望美景後的下山路上,林仁山突然覺得腦子瞬間「斷電」,整個人摔落好幾個階梯;接著回台灣,帶孩子去科學博物館玩地震遊戲,發現自己兩年前都能抓住腳底重心,那次卻一搖晃就摔倒,便決定趕快去醫院。經過醫師診斷後,確診為肌肉萎縮症。走出醫院的那一剎那,林仁山覺得整個世界彷彿都要崩塌了,伴隨而來的是深深的無力感,以及對於這個疾病將帶給他生命的不確定性。
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巨變,林仁山某種程度上選擇了逃避,藉由去大陸考察與開公司的名義,開始了一段夜夜笙歌的生活。不過,三年後,他決定結束在大陸的業務,將重心放回台灣,也就是在那一年,一切彷彿都跌入了谷底,被上游廠商倒賬上千萬、與妻子的關係出現裂痕,身體也近乎要崩潰似地不得不坐上了輪椅。
在如此低潮的時期,還是家人相信他的力量,讓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克服難關。首先他決定將過去投資的一個很值錢的店面賣出,換取財務上喘息的機會,再將事業的版圖縮小,將一些獲利不佳、控管不易的店面收起來,如此步步為營,才又慢慢地站穩腳步。
現在的林仁山,已將當時的債務還清,而面對自己身體狀況只會江河日下的現實,他決定更加放手鼓勵員工內部創業,自己擔任指導和協助的角色,來幫助別人成功。
有了更多時間的林仁山,也將生活的重心放到了學習,他開始上演講課、學拉二胡,不讓身體狀況的限制,剝奪了體驗世界的渴望。他認為,學習新事物時的專注,最能讓他忘卻身體的逐漸凋零,而學習時的快樂,也能讓他保持樂觀愉快的好心情。
在被問到是否對於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感到悲觀時,他爽朗表示一點也不,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面對所謂的困難和挫折,接受它們已經降臨的事實,採取行動和方法去面對,總能找到出路,就如同他面對自己身體的狀況一樣。
林仁山希望鼓勵年輕人,與其想著要做事業、賺大錢,不如想著如何做出對人群有貢獻的事,以他當時去南部展店為例,目的並非賺更多的錢,而是想要為自己的理想傳承,也為員工、南部的民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做對他人有意義的事,便是他認為所謂工作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