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職場強者的靈魂─自律型人才

自律型的人才,有清晰的生涯藍圖,願意為遠大的目標,犧牲眼前的滿足。他們不但挫折耐受力高、不輕言放棄,而且自我要求較高,工作表現往往非常傑出。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羅梅英

愛因斯坦曾說:「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時間加上自律、自制力,讓許多及早存錢理財的人,從窮人翻身成有錢人。

若將理財的複利模式套用到工作與學習上,那些具有自律特質的人,願意犧牲眼前的小享樂、換來將來的大成就,日後晉身贏家俱樂部的機會也高出別人許多。

延遲滿足 抵抗眼前誘惑

在心理學上,自律型人才具有「延遲滿足」的特質。

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Walter Mischel)曾對史丹佛大學附設幼稚園的孩子進行實驗:把小孩子帶到一個桌上放有糖果的房間裡,如果他在大人離開的15分鐘內沒有吃掉糖果,等到大人回來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不願意等,就只能拿1顆糖果,但是可以立刻拿到。

實驗長期追蹤發現,那些能夠耐心等待、抵抗誘惑的小孩長大後,不只課業成績較好、學歷較高,而且比較能夠面對挫折、不輕言放棄、社會適應能力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比較高。

「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自律型的人願意經過一段等待時間,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說,自律型人才非常「目標導向」。

為自己設定高目標

在企業組織裡,自律型人才一望即知。

根據一位資深人資主管表示,從員工e-learning的學習模式,不難看出誰是出自律型人才:他們會按照進度、定時坐在電腦前上課。但另外90%的人總是拖到課程結束前幾天,才肯坐下來學習,甚至還要求延後上課的截止期限。

進一步分析可發現,自律型員工的績效表現的確比較好!

自律型人才為自己訂下高目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為自己訂下120分的目標,才有機會考100分;如果目標只有60分的話,難怪老是不及格。

而且,自律型人才善於運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會擬定計畫貫徹執行,並且隨時修正、改善自己的表現。「自律型人才具有高度行動力,絕對會找出方法,不會隨便輕言放棄,」微星科技人力資源暨行政處協理簡文哲觀察。

培養自律心的方法

許多成功者不見得聰明,卻一定都有自律的特質。想要培養出自律性,方法其實很簡單: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訂定出目標之後,可將「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小目標」。因為,太遙遠且不明確的大目標,很容易讓人中途放棄,全部的努力化為烏有。

像是馬拉松選手在正式出賽前,會開車沿著比賽路線做筆記、註記沿途的地標所在。等到真正比賽時,所想的不是全長42公里的賽程,而是如何克服眼前一小段又一小段的地標。

如此,每達成一次小目標就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這種信心複利的效果,在心理學上就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一位網絡客戶運營部資深經理,一直有計畫地經營職涯。11年前初入職場時,他設定5年內要當上工程部經理,因此經常上Amazon網站買原文書、逮住機會就纏著德國來的工程師不停地問問題;第二個5年他設定自己要成為管理人才,因此花了3年先念政大管理學分班、再花3年念EMBA。

把自己的職涯當成是一家永續經營的公司,想著如何才能從『小公司』變成『大公司』。目標明確了,行動也會變得很明確。

◆養成固定的習慣

只學會訂定目標還不夠,必須將行動方案變成生活裡的固定習慣。給自己適度的限制,乍看之下自由度變低,但自律性卻相對提高。

坊間的外語補習班和健身中心,常以「上課不限時間及地點」做為主打賣點,大部分人興沖沖報了名之後,最後都缺乏恆心,結果不限時間變成「沒有時間」、不限地點成了「到處都懶得去」,白花了大把報名費。

重視健康管理的人資主管說,這兩年來每天必定到健身房報到,即使下班已經晚上10點多,累的只是去洗個澡而已,「就是要逼自己把它變成習慣。」

「一定要對自己要求紀律,執行力才會貫徹。」當工作與課業衝突時,很多人心想「少上一堂課又不會怎麼樣」,但周明幾乎不翹課,就算衝去學校只能上個半小時也好。

成功沒有捷徑。知名驚悚小說家史帝芬金,每天固定寫1,500個字,一年只休息3天,他說:「才華源自本能,而這些能力是可以被培養和磨練的。」

◆適時的自我激勵

追求目標的過程必然是漫長的,多數人會因為短時間之內看不到成效而放棄。因此,努力的過程中還要懂得適時的自我激勵。

成功者幾乎都有「自我激勵」的特質。有一個「耳聾青蛙」的寓言故事:有一群青蛙比賽登高爬樓。底下群眾不停地吶喊,別爬了、這麼高青蛙怎麼可能爬得上去!因此許多青蛙相繼放棄了,但卻有一隻青蛙真的爬上最高樓層。原來它是一隻耳聾的青蛙。

「耳聾的青蛙根本聽不到雜音,」只聽得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打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可以達到目標,自然會湧生一股正面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