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黃偉翔成立獨立媒體「技職3.0」,透過報導與實體活動,持續關注技職議題;今年更創辦「Skills forU」,計畫每年串聯技職人舉辦公益活動,用技能與社會對話,發揮社會影響力。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吳永佳
「技職」,對於許多一路從高中升上大學的人來說,是個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你身邊或許有些年輕時就讀高職或四技二專的友人,或許偶爾從媒體上看到嚴長壽等名人討論相關話題,或是吳寶春、吳季剛等技職出身的人物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報導,但是對於技職體系的真實面貌,你其實跟多數人一樣不甚瞭解。
基於想讓更多人瞭解技職的初衷,讓黃偉翔於2014年創辦獨立媒體「技職3.0」。
「技職3.0」是黃偉翔所創辦的非營利組織,成立迄今已3年多,從人物專訪、技能競賽,到法規擬定、政策實行,每一篇都圍繞著「技職」主題,一天有上千人、一年有近百萬人次的點閱率。他所撰寫的文字,不只在社群媒體上獲得廣大的迴響,過去幾年甚至左右了某些政策的走向。
經歷高職、科大與台大 讓他屢受思想衝擊
黃偉翔自己的求學經歷也滿「跨界」的。13年前,他從台中去到板橋就讀於新北高工機械科,後來考進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接著進入臺灣大學機械所就讀。
於台科大期間,他同時在南陽街的升科大補習班打工、擔任導師。幫助技職生考試升學的當下,黃偉翔的內心卻開始升起困惑:「為何有這麼多技職生在拚升學?」 。
他說, 曾經遇到一個喜歡玩模型的孩子,雖然參加過許多比賽、也創造出許多作品,但因為沒有相對應的證照能夠考取,也就很難說服家長支持。這些孩子所擁有的特殊技藝,可能帶給他們獨特的未來,卻因為社會重視文憑,他們被迫放棄所愛,跟多數學子一樣,讀書、補習、考試、升學。
待在補教界,讓黃偉翔站在教育現場見識了台灣教育的傾斜。考進台大後,讓他進一步感受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從台科大考上台大後,可以明顯感受到不同學校間的差異」。他提到,由於台灣長期偏重博雅、菁英教育,技職教育體系無論就資訊、校園風氣、經費設備和教育資源,相較於前者,都落差甚鉅。
進入台大後,受到台大校風的影響,讓黃偉翔視野大開,看到周邊同學能夠自由、自發地學習,也能多元發展各種興趣。帶著問題意識和以前的求學經歷、自己面對的社會觀感、在補習班的所見所聞,促使黃偉翔思考透過媒體改變技職的可能性,並開始在台大新聞研究所等學校修課。
運用媒體力量 喚起技能的價值
一開始,他撰寫了許多技職生的專訪,後來發現,報導還是要跟政策、制度、體制對話,才會更具有穿透力,發揮更多效益。所以他從報導人物,逐步轉變為報導政策。
去年10月他獨自募款飛到阿布達比,全程採訪兩年一屆、有技職教育與技能界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Competition)。環顧現場,面對上百人的各國媒體陣仗,台灣記者卻全部只有他一人,讓當場心碎的他深覺「技職在台灣社會仍未受到足夠的關注」,也意識到,「政策報導產生的影響雖然不小,但一個議題若能獲得大眾認同、討論,技職才能不再是邊陲聲音。」
如何讓社會更關注技職教育? 黃偉翔心想,應該反過來讓技職學生投入社會現場;如果技職人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或許社會大眾也會更加關注技職教育。
於是今年起他開始啟動「Skills for U」計畫,期待「用技能與社會對話」,回饋社會、創造社會共好,分享技能的多元價值。7月起他召集8位台灣相當優秀的技職國手與6所高職科系合作,選定新北市金山區一所小學,用他們的一身本領改造校園環境,將貨櫃放進校園閒置空間,做成複合式藝文空間,提供學生閱讀、展覽等。
雖然校園改造還只是個開端, 總之,「Skills for U」計畫是要透過公益性的行動昭告世人:技能不只是用來賺錢謀生而已,它同時可以更為社會所用,企圖改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技職」的刻板印象。
108高職新課綱的核心理念即是跨業、跨群與實作,黃偉翔指出,「 用技能實踐社會責任」可以同時達成這三項理念。他希望這計畫可以帶動技職教育,將教育體制內原有的實作課程與社會公益連結,向社會展現技能價值。
技職教育不該只被工具化看待
對於台灣技職教育的既有定位,黃偉翔也頗有意見。「在台灣人眼中,技職教育永遠只是訓練工具,而非全人教育。」對此現象,他深不以為然。
反之他認為,從國家的觀點來看,學技術可以引導孩子們的人格特質,譬如學木工的人去幫忙社區蓋東西,幫弱勢族群做家具,這是對社會的關懷,對個人性格的陶冶,最終提升整個社會的福祉跟競爭力後,又回過頭來幫助更多人去帶動個人志向,不斷正向循環。
「當你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時,就不會只是把孩子們當作填補缺工的勞動力,把人工具化。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生涯,你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看待,就會做出不同的報導。」黃偉翔認為,技職教育不是台灣經濟跟產業發展的附庸,或是配合經濟發展的工具或體系,而應該以人性陶冶為目標,使技職教育更加具有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