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媒體業江河日下 轉業又歷經磨難

在可見的未來,產業結構變化愈來愈快速,一個人的職涯可能都得歷經數次轉折,切勿以為轉業一次,從此就可安居樂業。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高永謀 

  許多職人感嘆,當他踏入職場之初,其職種炙手可熱、眾人豔羨;沒想到,才不過幾年,職場風水輪流轉,所處產業已從黃金產業淪為夕陽產業,自己猶如鐵達尼號撞上冰山時的乘客,無法隻手回天,不知何時會墜入冰冷的汪洋中。

  從財經記者轉行當導遊的師瑞德,在高中時,便立志日後要以記者為業,遂以新聞系為大學第一志願;重考後,才考上世新大學新聞系。大學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媒體任職;當時,媒體產業尚在巔峰,新鮮人起薪尚高於諸多產業,記者仍是頗具吸引力的職業。

前輩晚景淒涼 讓他深以為誡

  「我父親是退伍職業軍人,年輕時的夢想,就是當記者。我代他實現夢想,他甚感欣慰。」師瑞德略帶無奈地說,本想於媒體業終老,但在當了10餘年記者後,發現媒體正快速走下坡,且萬難重返榮景,轉業念頭縈繞不去,「媒體用盡各種手段,逼退資深記者;資深記者若想繼續捧媒體飯碗,就得為媒體帶入廣告。」

  曾任《經濟日報》、《蘋果日報》等媒體記者的師瑞德直言,數不盡的媒體業前輩被迫離職後,因未做好轉業準備,匆促轉業或創業,多以失敗告終,導致晚景淒涼,既讓他心有戚戚焉,亦讓他深以為誡。

  不過,縱使媒體業景氣每下愈況,但當師瑞德與同業友人討論轉業議題時,多數人仍勸他能撐就撐、一靜不如一動;只他深知,年紀愈大轉職,失敗的機率愈高。於是,他開始認真思索轉職的方向與標的。

  其實,大學時代一段偶遇的對話,讓師瑞德終身難忘。當時,他騎摩托車行經台北市羅斯福路,遇到一位想搭便車的教育線記者;載送這位記者前往教育部的途中,這位記者不諱言瞧不起35歲以上的記者,更提醒他記者一行是「青春飯」,應適時、及時轉至其他產業,否則難以出人頭地。

抽佣增加收入 導遊亦是業務

  回顧財經記者生涯,師瑞德感嘆,就算訪問過數以百計的企業主、高階經理人,聆聽其創業心得、營運心法,下筆何止百萬言,但若繼續原地踏步,絕不可能發家致富。

  「記者最容易轉職的職種,不外乎公關、行銷人員。」師瑞德苦笑地說,公關、行銷人員與記者不過是新聞稿的兩端,公關、行銷人員撰寫與寄發新聞稿,記者收受與改寫新聞稿,「媒體業江河日下,公關、行銷人員處境勢必日益艱難。何必從這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呢!」

  多年財經記者的歷練,師瑞德察覺,能力高超的業務,最不易被職場淘汰。確定方向後,他將轉職標的限縮至房地產經紀人、保險經紀人與導遊三者;然而,近年來房地產產業低迷,房地產經紀人逃難潮恐比記者逃亡潮更為壯闊,保險產業早已進入成熟期,亦非他轉職的佳選。

  「在我看來,導遊亦是業務職。」師瑞德解釋,他若從事導遊,當以帶中國團為主,帶客購物的佣金,為其收入的重要來源,如何讓中國旅客願意慷慨解囊,就得練就與超級業務員比肩的口條與交際能力。

父親女友反對 初期寅吃卯糧

  下定決心轉職導遊後,師瑞德毅然向報社遞出辭呈,閉門苦讀數個月後,如願考取領隊、導遊證照。考取證照後,他才驚覺,若無資深導遊向旅行社引薦,根本無團可帶;經過一番走朋訪友,終有旅行社願意派團給他,他才正式執業。

  職業無貴賤,但師瑞德的父親、女友不作如此想,極力反對他轉職。父親宣稱,導遊是「服侍人的工作」,並不體面;他放棄相對穩定的記者工作,改當收入「有一搭、沒一搭」的導遊,女友始終無法諒解,就此與他分手。

  記者工作雖然疲憊,仍相對自由,但中國團旅程多為8天7夜,導遊得隨侍在旁,回答旅客無奇不有、天馬行空的疑問,常常有苦難言;記者可挺直腰桿,質問企業主、高階經理人,導遊卻得鞠躬、哈腰,且舌粲蓮花,鼓吹旅客購買珊瑚、鳳梨酥,有時亦頗感不堪。

  甫當導遊時,師瑞德坦承曾有不算短的磨合期,只能強逼自己調適;即使有媒體招手,他亦不為所動。

  「剛開始帶團時,每月平均收入只剩1萬元,不免寅吃卯糧。」師瑞德透露,他亦曾多次深感沮喪、徬徨,幸而大多數中國旅客,對曾當記者、寫過書的他倍加尊重,且度過磨合期後,收入便直線上升,更高於當記者時的所得,「當導遊4年所存的錢,比10餘年記者生涯還多。」

導遊前景黯淡 即將二度轉業

  不過,台灣旅遊熱潮雖有增無減,外籍旅客人數亦持續攀升,但導遊收入卻明顯不若往昔;原因無他,隨著自由行已蔚為風潮,跟團者大幅銳減,令不少導遊興起轉業念想,包括師瑞德在內。

  師瑞德爽朗地說,在可見的未來,產業結構變化愈來愈快速,一個人的職涯可能都得歷經數次轉折,切勿以為轉業一次,從此就可安居樂業。當下,他已決定自行創業,創建運動行銷平台,迎接職涯的新挑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