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DEI 多元共融是什麼?台灣首次完整調查:近8成人職場去留都看 DEI

台灣首次完整調查:近8成人職場去留都看 DEI。圖片來源/周宇 台灣首次完整調查:近8成人職場去留都看 DEI。圖片來源/周宇

作者/李佳樺 圖片來源/周宇

在產業環境快速變動下,傳統人才管理方法無法因應現有職場議題,性別不平等、中高齡歧視、身心消耗成為企業要接軌國際、徵才留才必須回應的問題,落實多元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價值是企業應努力的方向。

「傳統的選、育、用、留管理思維,已經無法因應未來人才所需了!」天下學習事業群總經理劉鳳珍分享國內首份職場DEI報告——《2023台灣企業員工福祉大健診》、《2023台灣五大產業TOP50企業DEI現況分析》兩本報告書,報告中爬梳了企業CSR報告書,首度檢視台灣五大產業排名前十大、共TOP50家企業現況,也調查2,600多位工作人心聲,指出現有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的數位變化,落實多元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價值應該要是企業應努力的方向。

在兩份調查報告發表後,3天內即有1,000家企業下載,顯見企業對此一新興變化的高度重視。

以下是她在第2屆成立發表會上的演講精華:

為何台灣企業應該重視DEI?

原因在於,DEI強調的尊重差異、普惠培訓、性別平等、員工身心健康等全人式關懷的價值,更有助於企業吸引與留住人才。

從調查中發現,有高達79.1%的工作者會將DEI視為求職與留任重要因素。

首先,疫情下的混合工作改變人與組織的關係,也改變了傳統選育用留方式;

我們以為台灣性別平權亞洲第一,但實際上,台灣女性一年要多工作58天,才能獲得跟男性同職務一樣的薪水;
調查中,我們看到台灣20%工作人曾因工作壓力引起的身心問題求助醫療機構,這麼高的比例,企業怎麼可能隔岸觀火?沒有快樂的員工怎會有企業競爭力?

當AI無情地碾壓人類工作技能,不分老少、職務,過去我們對人才的投資集中在高潛力精英身上,但未來應該是普惠培訓。我們要看見太陽,也應該欣賞繁星點點,幫助更多同仁Reskill或Upskill;

誕生在西元2000年的千禧世代開始進入職場,他們理解企業需要獲利賺錢(profit),但也更看中你的存在目的(purpose);
台灣55歲以後職場退出率東亞第一,在缺工荒的年代,我們是不是思索如何降低台灣對中高齡的歧視與偏見,讓更多人續留職場?

最後,大家都想搶國際人才、僑生,但我們既有的選育用留制度同步準備好了嗎?

以上七大課題,都是DEI之所以被全球企業重視的背景,尤其台灣企業要出海,與歐美企業合作,這些更從人本角度出發的管理思維,就如碳排一樣,是歐美企業開始關注的ESG課題之一。

企業DEI獲分僅低空飛過,員工重視與企業執行仍有落差

在調查中,台灣工作人給企業的DEI評分是61.5分低空飛過,但今天在座的都是台灣中大型企業,甚至是標竿企業,一定對這個分數很不滿意,為什麼分數只有這樣?
我們來看台灣員工跟DEI的距離,也就是員工的期待和企業落實的差距。

工作者最在乎的項目是「提供更彈性、混合的工作模式」,有將近一半的比例,但只有26%的企業落實;「廣泛培訓人才,不要集中少數人」的普惠學習排名第二,也有超過20%的落差。而提升身心健康措施的落差是最小的,因為根據法規,多數企業都有EAP員工協助方案。但平均來說,員工重視與企業執行的落差,大概都超過18%以上。

圖表中也可觀察到包含「更公平的男女薪資制度」、「更平衡的主管性別比」等有關「性別平等」的指標,員工期待的比例都在2成以下,排序最後,難道是大家不重視女性發展嗎?不是!我們發現是因為在這些項目上,男性投票者少,在乎這些事情的員工超過8成都是女性。

為何女性的呼聲這麼強烈?原因出在女性在職場上「不認同、沒機會、不敢說」。不管是對組織的歸屬感、升遷成長機會,可以順暢溝通,女性的不認同感都比男性高出至少7~9個百分點。

五大產業TOP50企業DEI現況解析:中高齡、女性員工比例不足

看完工作人的心聲,接下來分析台灣企業的現況。

我們可以看到在高科技業,51歲以上的人佔10%以下,在科技製造甚至只有5%,幾乎是消失的,這當然跟產業的特性有關,但是有沒有可能在這個比例上讓它有所提升?

在職場的中高齡員工,更感受到嚴重的歧視,過去我們認爲職場對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相對不友善,但調查中我們發現職場友善程度呈現「青銀逆轉」的趨勢:

年輕人認同職場友善的比例非常的高,隨年齡一路遞減,51歲的時候有將近一半認為職場對他不友善。

當我們把這麼多鎂光燈的焦點、資源放在新世代同仁時,也要讓中高齡的員工表達他們的需求,協助他們轉型,這件事情有做到,才能緩解台灣「早退之島」的現狀。

再來檢視企業的女性員工現況。金融業表現最好,靠6成女力撐起,但檢視每個層級的比例,卻發現從基層主管到高階流失23%,管漏現象嚴重;薪酬落差也隨職級擴大,我們也發現台灣在「全球MSCI指標股企業女性董事」中,比例低於中國、日本,跟國際有不小的落差。

最後,我們看到三大泛國營企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台電、中油、中鋼都被認為是女性難以進入領域,但事實上,對比國際同產業的女性員工比例大都超過兩成。但台電與中油大概都只有15%上下。

中鋼的女性員工比例僅3.5%,但對比全球規模最大的中國寶武鋼鐵公司女性比例近兩成、日本最大的新日本製鐵株式會社女性員工更高達31%,可見產業特性不一定是男女落差懸殊的理由。

最後,我們提出五個結論與建議:
1. 彈性:透過混合工作設計,引才留才、下放自主管理給予員工更大安全感
2. 世代:關注青世代,回防中壯世代需求,特别是消除偏見,降低早退現象
3. 女性:提升女性薪酬、成長發展、家庭支持,讓女性在成就感中續留職場
4. 學習:從關注少數菁英,到普惠投資不同職級的員工成長,降低數位衝擊
5. 身心:除法規措施外,更進一步發展全人式關懷 ,幫助員工遠離身心風暴

以上都是企業可以努力的方向,我想這是台灣的起點。在DEI元年,起程就是進步,方向對了,我們就不怕路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