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 Chen 責任編輯 / 王穎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四年一度的瘋奧運,不少人都被場上的熱血拚搏感動,但關掉電視後,在你的工作與生活中留下了什麼影響呢?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向選手們學到:
1.剷除養成習慣的所有障礙
2.接受不完美,激發進步的動力
3.記得所有努力都不為別人,只為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四年一度的奧運,不僅是全球體育的盛事,更是展現人類極限的舞台。運動員在比賽中一次次超越自我,他們的堅持與毅力不僅激勵了全球觀眾,更可以看到許多登峰造極的要素,值得你我在賽事結束後帶回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
本文以3位奧運獎牌得主的故事,訴說他們在運動場上修煉一生的課題。
第一堂課來自英國著名鐵人三項運動員艾利斯特 · 布朗里(Alistair Brownlee),他曾經連續在2012年倫敦奧運、2016年里約奧運中獲得金牌,也是此項目唯一連續奪冠的紀錄者。
當麥肯錫(McKinsey&Company)的顧問向他提問,究竟是如何堅持這項運動時,布朗里的回答是:先消除各種養成習慣的障礙。
從習慣談起,布朗里的概念是盡可能排除會讓自己偷懶、排斥去做的因素,當障礙都消失之後,自然就會天天啟動。舉例來說,他從不在清晨5點開始訓練,因為那樣太早起、難以長久維持,而是改在早上7點才起床投入訓練。
套用到工作,如果你認為某件事情有長期投入的價值,第一步就是搬移各種障礙,而不是過度強迫自己。
再來,單靠毅力,無法驅動一個人長期做困難或討厭的事情,務必在執行期間,找到樂趣或值得慶祝的小里程碑,才有辦法持續。
另一個取得場上好成績的關鍵在於,布朗里認知到進步和創新並非來自花俏的新技術,例如購買最昂貴的自行車,其實無法帶來太多效益。對他而言,日常的訓練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小型創新,更可以類比為持續迭代的過程。
「我能多跑幾分鐘嗎?我能跑得更快嗎?我會一直挑戰自己,尋找不同的訓練方式,」他表示,這種持續但簡單的進步手段,絕對是被低估的成功途徑。
接著步伐走向羽球場,儘管在巴黎奧運因身體因素止步八強,台灣羽球球后戴資穎在球場奔跑的身影已經烙印在每個台灣人的腦海,更是讓世界看到台灣羽球實力的關鍵角色。
戴資穎年僅國小六年級就成為全國排名賽的乙組女單冠軍,一路成為當前國際賽奪冠次數最多的女單選手。
「大家都叫我天才少女,我不這麼認為,」她曾在接受《今週刊》採訪時坦言,在同齡人可以自由自在看電影、逛街時,她的時間幾乎浸泡在練習中。
為什麼能持續堅持如此千篇一律的生活?小戴的一則社群貼文可說是很好地總結:「不完美總是存在著,才有動力去追求更好的結果。」
對她來說,戰敗並非什麼無法接受的事情,不讓過往賽事成為包袱,是她訓練自己的方式之一:每次比賽前,戴資穎都會「放空」之前的記憶,即便上次打贏也不能輕估對手的實力;上次打輸更不可以失去贏得勝利的信心。
來到賽場,她則靠著專注於當下,面對各種逆風狀態。不把心思放在比分上,只專心處理每一顆球、跟著球況變化。這份專注屢屢幫助她在比分不利的情況下保持心態、甚至逆轉贏下球局。
運動場跟職涯一樣,不會永遠一帆風順。
18歲第一次參加奧運的日本體操健將橋本大輝,當年2020年東京奧運中就展現了精湛技術,拿下個人全能與單槓金牌, 奧運結束後,橋本在世界體操錦標賽連續拿下兩次冠軍,卻也在輝煌的紀錄之後面臨亂流。
《ESPN》提到,當他要挾著這股氣勢準備進軍巴黎奧運時,今年5月手指卻受了傷,被迫退出奧運前最大的練功賽事NHK盃。這讓他開始進入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說實話,我開始失去信心,」橋本告訴媒體,「當奧運訓練營結束時,我仍然無法想像如何贏得金牌。」
儘管他在個人賽事確實成績不盡如意,最後依然成功帶領日本隊,拿下男子團體全能競技體操項目金牌。
在巴黎奧運的專訪影片中,他認為在東京奧運結束後這些年來的成長,就是能夠更好掌握自己的情緒。
「在比賽中控制身體是當然的,」橋本說,「但我後來發現主宰心理狀態和情緒也很重要。」
具體來說,過去的他相當在意外界評論,並急切要達成別人的期待,「最終還是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比起渴求讚賞,重要的是專注於自身,才有辦法呈現最好的結果。「運動應該是展現出最佳版本的自己,」他如此總結。
回頭看我們日常的每一天,成敗輸贏固然重要,但或許更該在乎每個當下的自己,能否發揮100%的實力,在點滴積累下自然能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