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焦點人物

當同輩準備退休享樂,50歲起她考了4次教師甄試!楊靜芳:有能力工作顧好自己下半生,孩子才不會有壓力

文/蕭紫菡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50歲後,想從事相對安穩的教職、公務員,會不會太晚?有可能辦到嗎?高齡社會來臨,人生下半場年資從 1 開始累積,有何不可?楊靜芳過去因育兒離開職場,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想追求自己的人生,更希望自己的工作比過去有保障,足以照顧好自己的下半輩子,讓孩子們不必擔心媽媽、少點壓力。她考了4次教師甄試終於考上,且同時重返校園去當大學生,中年人若想突破舒適圈參加教甄、公務員考試,有哪些學習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人來到人生下半場,會傾向選擇放鬆一點的步調。當身邊同輩朋友陸續思考退休規劃與如何享受生活時,楊靜芳則是重新再把自己繃緊、往前衝!她也想圓夢,但她想實現的夢想是:考上教職,不靠孩子,安穩工作靠自己照顧好自己的下半輩子!

50歲那年,她開始準備考試,考了4次教甄終於考上。此外,她也在53歲考進南亞技術學院幼保系,以大學生的身分,迎接新的熟齡人生。

究竟,是怎麼樣的動力與念頭,當別人輕鬆走著下坡路,她卻甘願選擇這條不容易的路、奮力一搏,再造自己的「第二人生」?高齡社會來臨,人生下半場年資從 1 開始累積,又有何不可?

為亞斯兒離職當主婦 照顧者也有權追求自己的人生

二專時讀幼保科的楊靜芳,畢業從事幼教工作5年,後因長子有亞斯伯格症,極需陪伴,她放棄了職場,全心當家庭主婦近20年。

孩子小學時,她甚至每天到學校當半天志工,方便處理各種問題;國高中後,孩子進入青春期,情緒更不穩定,得花更多時間,一次次幫孩子梳理每天發生的衝突,有時候常一聊就聊到半夜。

10多年過去,中間她也曾重返職場,總是在發現孩子還是需要陪伴後又中斷。直到47歲,她才重新回到幼教工作。如今,孩子已25歲,情緒穩定,且能與人正常交際、在職場正常工作。

重任卸下、重返職場的那7、8年間,楊靜芳在公立學校當代理教師。代理教師在薪資和升遷都不及正式老師,做 1 年和做10年的薪水是一樣的,原本她對自己的期待,就是有收入、當一輩子的代理教師就好。沒想到,50歲那年,楊靜芳輔導的一個實習教師通過教甄考上了正式職,鼓勵楊靜芳也去挑戰,還把準備考試的書本都送給她。「她告訴我,我有這個實力,何不去試看看?從那時,我開始對自己有了一點信心,和對未來的想像。」楊靜芳說。

在照顧孩子期間,楊靜芳曾參加過劇團的演出、身心靈及幼教相關專業進修課程。在那些的經驗裡,她意識到,自己快樂,才能真的把孩子照顧好,連孩子都曾跟她說:「媽媽我覺得你去上課後變快樂了。」

而在46歲離婚後,體認到自己需要更穩定的工作,不只能給孩子支持,楊靜芳說:「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進入職場後,我終於可以對人生有所追求,而不是讓自己一輩子犠牲在照顧者的角色裡。」

50歲最適讀書法 掌握短時高效、偶爾用聽的不傷眼

然而,畢業近30年,要重新考試並不容易!很多學科內容都是新的,教育理念也推陳出新,過去未曾讀過。加上進入熟齡,體力和記憶大不如前,種種挑戰,都讓她重新思考,怎樣的念書方式最有效率?

楊靜芳說:「我不會幻想自己可以一口氣讀好幾個小時,而是在過程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她發現,同樣一段文字,晚上10點讀很難懂,但早上5點半起來看,卻很能吸收。因此,每天清晨5點半,她起床念書40分鐘,晚上下班後回家,也會在10點半前讀一個半小時。

她沒辦法久坐,就以40分鐘為單位,早上讀 1 個單位,晚上讀2個單位。假日,她會移地到咖啡廳,讓自己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讀書,約讀半天,另外一半的時間會出去走一走。平日,她會選一天去上自己喜歡的舞蹈課,讓自己在心情上有所轉換,不致疲乏。自律的同時,她知道要同時照顧興趣和體力,才能走得遠。

她也上網找相關的影音媒材,有些專業課程她選擇用「聽」的,增加記憶力,同時減少眼睛的負擔。

2個孩子都過了20歲,相處起來像朋友,在準備考試期間,楊靜芳並不擔心減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她認為,孩子大了,相處要重質不重量,每周固定約吃一次飯,談談心很夠了。

教甄不好考,很多人考了10多年。她考的前3年,都差1、2分就上,隔年又要再重來。考到第3年時,她進了補習班,那幾個月的重點整理對實力的提升很有幫助,只是假日幾乎整天都泡在補習班裡,很辛苦。(相關閱讀:54歲考上醫學院、60歲當醫師!水野隆史:靠「說」和「聽」的五感記憶法,熟齡大腦學得快)

兼顧老師、大學生、考生三重身分 從知識中長出自信

然而,邊讀書、邊兼顧工作的辛苦沒有讓她放棄,她說:「我在讀書的過程,慢慢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自信長出來,知識真的是股力量。」

因為考試的東西都與工作相關,很多都可以直接應用在工作上。楊靜芳舉例,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過多3C產品,導致孩子很少有「動手做」的機會,很多幼兒連書包也不會整理。類似這樣的問題,她會以兒童發展理論和家長溝通動手做的重要性,而不只是道德勸說,家長不只更能理解,在專業上也更具說服力。

透過不斷的學習,她在職場上和同事的溝通,也更能從專業的角度去提出看法。終於,第4年,她考上了,在54歲,成為正式教師。

除此之外,在考上教甄前一年,她也考進南亞技術學院幼保系,每個假日從台北搭車到中壢念書去讀書。 她說,同時要兼顧考生、大學生、老師的三重身份,在最後一年準備考試時的確煎熬,也的確心生放棄的念頭過,但,一方面,覺得自己都走到這麼遠了,不能輕言放手;另一方面,職場上許多同事協助,在她需要時幫忙自動補位,給她時間去準備考試,也提供很大的精神支柱。

熟齡重返校園 5個建議面對壓力

念書的過程很愉快,原本,她也對自己的年齡感到些許不安,沒想到一進學校,發現班上就有6位50歲以上的同學,熟齡重返校園似乎成為趨勢,她對自己的不安緩解,真正享受自己的學生身分。

楊靜芳分享,母親也是自己的榜樣。媽媽只有小學學歷,先當了全職家庭主婦,到了中年後重返校園,從國中一路讀到高中。印象中,母親常早出晚歸,而給她的觀念是:年老時不要想著靠孩子,要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小孩才不會有壓力。

這樣的觀念也支持著她前進。楊靜芳說,即使這幾年因自己的追求,減少了和朋友的職絡及聚會,但她相信真正好的朋友,不會因此斷了情誼,反而很支持她的決定。

面對也想在中年從考場踏出舒適圈的人士,她有幾項建議:

第一,要照顧自己,準備考試,也要同時吃好睡好。

第二,保持好心情及體力,才能走得長遠。

第三,好好跟自己相處,聆聽自己的聲音,心情不好時,她常會聽一些跟心理學相關的影音,對自己很有啟發和幫助。

第四,和朋友和家人的相處,採取重質不重量的態度,不過度消耗自己,分散專注力。

第五,她鼓勵大家,父母的快樂與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接下來,除了在專業及學業上,她會不斷精進,也希望統整這些年來參與幼保專業、身心靈課程、劇團、舞蹈課等累積的經驗及能力,投入與自閉症或婦女相關的志工行列中。

過去楊靜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很多的資源及幫助,未來也希望自己能回饋社會。回首過往,她認為,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決定了自己如何創造。她說:「我也曾在一些身心障礙孩子的家長身上看到,充滿了怨恨及痛苦,但,我並不希望自己停留在這裡,我想要怎麼樣的人生,可以自己決定。」

熟齡應考知識:50歲後還成為教師或公務員嗎?

(以下為《50+》編輯部整理)

Q1. 50後我有機會成為教師嗎?
沒修過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未曾取得教師證書的一般熟齡族群,因資格不符,無法成為「正式」教師。

但如果有興趣成為「代課」教師或「代理」教師,當學校需要聘任3個月以上的代課教師或代理教師,且「公開徵選」進入到3招後,未修過教育學程但具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可參加甄選,不妨多關注各校招募狀況。

另提醒,「代課」教師、「代理」教師並非公教人員,不是參加公保,而是勞保。

Q2. 50後我還能考公務員嗎?
可以的。根據考選部資料,年滿18歲之我國國民,並符合各該等級、考試規定之應格資格者,即得報考。


本文經《50+》https://www.fiftyplus.com.tw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另開新視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