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持續力!做事不再三分鐘熱度

  常可聽到成功人士如何持之以恆,維持工作與生活紀律的故事。像王永慶為鍛鍊身體,每天固定做毛巾操;林懷民帶領雲門舞集,每天嚴格照表操課;驚悚小說家史蒂芬金,每天固定早上寫作,產出至少兩千字,他坦言自己著作等身,並非繆思特別眷顧,而是因為堅守寫作紀律,「寫小說不過是另一種像鋪管線、開長途卡車一樣的工作。」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編輯部

  對照於這些名人,你是否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不管訂下任何目標,學語言、做運動也好,減重、存錢、寫日記也好,總是半途而廢、無以為繼?
  持續力最大的效益,就是能帶來「複利」效果。日本職棒選手鈴木一朗被稱為「習慣達人」,他說「累積每一小步,是到達夢想境界的唯一途徑。」但問題在於大多數人都等不到那個時候,就已經先放棄了!

每天一小步,內化成習慣

  每個人都曾下定決心要變好,卻很難持之以恆,為什麼會如此困難呢?《改變人生的持續術》作者古川武士認為,那是因為人的大腦有維持現狀、對抗新變化的傾向。在建立新習慣時,難易度各有不同。行為層面的習慣,如寫日記、收納、存錢等,養成習慣需要持續一個月。與身體節奏有關的習慣,如減重、運動、戒煙等,習慣化需要持續三個月。與性格有關的習慣,像是正面思考等,養成習慣更得持續六個月才行。
  在建立一項新習慣時,初期的習慣引力最強大,因此初期的重點在於「撐下去」。例如念英文,就算是只把書打開念五分鐘也可以,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讀;只要踏出第一步,就能帶動後續綿延不絕的行動。
  千里之行始於腳下的一步,有辦法把這一步化為行動最小單位的人,就具有行動力。例如想要養成整理的習慣,與其將目標設為「把房間變乾淨」,不如設定為「每天花十分鐘整理」;想練好英文,與其將目標定在「聽說讀寫流利」,不如設定為「每天在捷運上練聽力二十分鐘」。不要陳義過高,才不會造成太大壓力,也才可能持之以恆。

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紀律嚴明的人,長年維持每天慢跑一、兩個小時,寫作四、五個小時的習慣。他在《關於跑步,我想說的是….》書中提到,寫小說的技巧,很多都是他每天早晨慢跑時悟出來的。
  村上春樹說,持續跑步是他人生當中,學到的意義最重大的習慣,使他身體、精神都更強健。他形容跑步就像「生命線」一樣,他絕不會因為忙碌就停跑,讓好不容易建立的習慣被打斷。正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而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這麼多」,所以必須把那「很少的理由」好好珍惜。

與自己簽「行為契約書」

  一個行為習慣想要持續下去,就要有動力來源,最好是能從中得到快感,包括受到稱讚獎勵、符合人生理想、能點燃內在熱情等,而不是當成苦差事。因此,要懂得適時給自己一點「甜頭」,才會有持續的動力。
  作家米果以寫作為例,必須有「被看見」、「被閱讀」、「被肯定」的相對條件做為支撐,如果只是埋頭孤獨書寫,就算下定決心,也不容易天長地久,畢竟人都需要被讚美,才能心甘情願快樂做下去。
  自身意志力不強的人,可考慮寫一份「行為契約書」,自己跟自己約法三章。行為科學研究證實,這種方法非常有效,白紙黑字寫成契約書,你就不好半途而廢,說反悔就反悔。

讓習慣成為身體的固定節奏

  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考驗,例如工作太忙就擱下來。因此,最好能將這種新習慣「模式化」,每天固定在相同時間、相同地點,用相同做法進行下去,讓「固定節奏」滲透到身體深處。
  村上春樹認為「節奏感」很重要,習慣要長期持續,就不能讓節奏中斷;節奏一旦設定好,事情就好辦。
  不過,每天持續做同樣的事情,難免會有倦怠的時刻。因應對策就是「加入改變」,例如練跑步可以「改變路線」,練英文可以「改變內容或環境」。
  以寫作為生的米果,每當倦怠浮現時,她會先停下來,或許出去玩、購物、散步、慢跑,也可能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做,就只是閱讀、看電影、看球賽,「這樣的空白是必須的,空白期間所累積的能量,一旦重新回到書桌前,會有『加倍奉還』的力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