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的社會成就,靠的不再只是IQ,EQ更為重要。EQ高,不代表不會生氣,而是懂得以適當方式表達情緒。
撰文◎陳鈺婷
某高科技公司主管說了這樣的故事:有個頂尖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進入他們公司上班,但不到1個月就悄悄離職。這個新人剛進公司沒幾天時,就很會跟同事抱怨工作無聊,老闆又機車,最後選擇離職。
很多主管都發現,七、八年級生的抗壓性、情緒管理能力較弱,造成新人「陣亡率」升高。為解決流動率的問題,不少企業在招募時都開始採用性格測驗,希望找到抗壓性較佳的人,甚有企業主管不諱言,選才時偏好出身清寒或小康家庭的人,因為比較能夠吃苦。
EQ差是天生?重點是你要不要做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緒智商)是天生的嗎?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解釋,有20〜30%是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天生個性特質,或稱氣質,有人特別敏感,有人特別焦慮,也有人天生開朗愛笑。但EQ有70〜80%是可以後天學習培養的,因此EQ好不好的關鍵在於:你要不要做?
職場專家常說,人的成功與EQ有很大關係。許皓宜認為,不只在職場很容易找到可印證的案例,從求學期間就可看出端倪,例如同樣名校學生,平常在校成績都很好,但有人面對大考就容易緊張、失常,有人就是抗壓性較強,能夠把讀書水準展現出來,這就是一種EQ的表現。
不是個性差只是選錯方式表達
許皓宜喜歡用「韌力」來解釋情緒管理、抗壓性、挫折復原力的概念。韌力有3個面向,包括:1能否察覺自我情緒;2能否辨識情緒為何而起;3能否透過適當方式表達。通常我們說人的EQ差,指的是他不懂得用適當方式表達,所以碰到不如意就暴跳如雷,或者遇到挫折就沮喪不已。
人的情緒會爆發,原因是複雜的,並非個性、脾氣不好就能解釋。舉例來說,一個名校生進入職場表現不如預期,經常被主管責備,最後忍受不了壓力離職了。引發他情緒的關鍵,可能不是主管的那幾句話,而是責難背後隱含的意義,也就是他對自己的失望。像是這種狀況,當事人應該要思考的方向是,自己能力是否還有待磨練?有什麼是可以學習補強的?抑或應找主管溝通?還是根本就沒認清楚自己,選了不適合的工作?
許皓宜說,有壓力並不是壞事,只要呼吸就有壓力,需要努力做的事都會有壓力;人在一定壓力下,表現往往是最好的。因此,鍛鍊抗壓力的重點,應是讓壓力變成助力,把那件讓你感覺有壓力的事「變簡單」。怎麼做呢?許皓宜說,可以透過提升技能,或透過改變認知達成。舉例說,若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好勝心強,所以壓力太大;那應該反問自己,為何要堅持完美?這種堅持會不會太超過?
「好好先生」忍太久也會爆衝
辦公室還有一種人,平常是「乖乖牌」,老闆責罵不還嘴,要他改就改,要他重做就重做;但照著主管交辦去做還是被罵,幾次之後,某天突然情緒爆發了,連主管也嚇了一跳。
許皓宜解釋,像是這種情況,「乖乖牌」情緒其實早就出問題了,只是他自己沒有察覺,或察覺後沒有及時處理,最後演變成最壞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強調,一定要能察覺情緒的發生,以及辨識情緒發生的原因。
人的情緒問題多半和原生家庭有關,員工與主管的關係,代表他對權威(父母)的關係。六年級生拚命工作,是為了得到權威者肯定;多數七、八年級生從小習慣被肯定,普遍自我感覺良好,但進入職場後卻發現,老闆不肯定他,就覺得懷才不遇,自尊心受傷。
不讓情緒失控 掌握關鍵半小時
許皓宜提醒,情緒管理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情緒最強烈的前面半小時,想辦法冷靜下來。EQ好的人通常能在這段期間,找到讓自己身心安頓的方式,像是到公司健身房動一動,或找個角落靜一靜,或者就是吃些零食、喝杯珍珠奶茶。簡單來說,就是用這30分鐘做自己喜歡、會開心的事;切記那個時間點不要去接近會引爆情緒的「危險人物」,這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暫時隔離法」。
就像碰到很盧的小孩,父母可暫時離開那個狀態,讓小孩冷靜下來,也讓自己恢復平靜,避免情緒反應後的不理智行為。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教養上,對自我情緒管理也一樣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