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看懂機會 敲開求職/轉職的大門

面對求職、轉職旺季,你知道今年哪些產業機會較多嗎?想追求薪資成長,朝什麼方向努力最實際?打造職場競爭力,哪些核心能力是重要的?
撰文◎吳永佳 

  根據人力業者最新調查顯示,有超過8成企業認為2018年第二季的營運會比去年更好、或相當,近6成企業在Q2有徵才計畫,僅有1成5認為營運會下滑。
  由於對未來的營運預期看好,各企業的徵才意願也較去年同期升高,意願最高的產業包括以金融為主的工商服務業、資訊科技業與傳產/製造業,職務類型以業務貿易、工程研發與生產製造為主,主要的徵才原因則以填補流失人力(47.2%)、業務量增加(33.7%)以及例行性徵才(8.7%) 為主。 

今年聚焦金融、科技、製造業

  2017年堪稱是金融業大豐收的一年,金管會在年後公布金融業獲利5,358億元,衝上史上第三高;台股在2017年5月站上萬點,也創下連續10個月萬點的最長紀錄,再加上FinTech(金融科技)的轉型需求日增,讓金融業釋出大量職缺,搶攻數位金融商機。
  科技大廠也不遑多讓,在AI人工智慧浪潮衝擊之下紛紛釋出徵才訊息,包括Google宣布啟動「智慧台灣計劃」,在台灣進行歷年來最大規模的人才招聘,預計今年將聘用超過300位台灣員工,鴻海正大舉搶進人工智慧領域,微軟也宣布將在台設立AI研發中心。
  至於製造業,106年產值到達13.03兆元,年增5.85%,由負轉正,終結連兩年的下滑。最新出爐的工業生產統計107年1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117.45,創歷年單月新高,為105年5月以來連續第21個月正成長。展望未來在半導體產業、車用電子及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帶動下,生產續增,將催動傳統產業、製造業的人力需求。

不同產業薪資、企業內薪資M型化

  面對年後的求職、轉職旺季,我們認為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其一是產業間薪資的「M型化」趨勢。人力銀行在兩年前曾分析大數據發現,頂尖大學畢業生低薪比率最高的是語文人文相關科系,約8成5在畢業10年內月薪少於5萬元;反之,電子、電機、資訊相關科系則有較大的比率月薪超過5萬。這代表,進入不同產業工作,10年下來薪水有可能差到一倍之多。
  再加上近幾年來數位經濟抬頭,結合網路、行動通訊的新領域不斷冒出,如機器人、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雲端運算、金融科技等,像是美國矽谷、韓國三星電子都傳出以年薪600萬元新台幣起跳的高酬,網羅人工智慧(AI)工程師。這些極端化現象,使不同產業間的薪資差距更形擴大。
  其次,服務業中高於平均薪資水準的行業,以金融及保險、資訊與通訊服務、專業及科學服務、醫療保健服務及運輸、倉儲等行業為主。而一般人熟知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支援服務、教育服務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等產業,平均薪資都普遍低於平均水準。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趨勢是,企業內的薪資,也有「兩極化」的現象,在全球金融風暴後,企業獲利普遍不如預期,但為了留住人才,公司便針對少數核心成員大幅加薪,其他非核心成員的加薪幅度則相對較少。因此,不難想見許多金融、科技、飯店業的高階經理人薪水高得嚇人,但一般員工的薪資卻偏向低迷,這現象時有所聞。

迎接新經濟時代 及早培養跨界力

  但,個人該如何因應這就業市場的轉變呢?
  首先,你可以多多強化自己在新經濟領域的技能,像是程式語言、數學、網路、統計、人工智慧、大數據、金融科技等。若主修並非上述領域,也可選修相關知識,以便未來有機會投入機器人、人工智慧(AI)、物聯網、金融科技等領域。
  此外,不妨給予製造業更多的關注。台灣服務業從業人口眾多,很多年輕人選擇去餐飲業端盤子,卻不願去工廠工作。但其實除了少數上市櫃公司,具有國際布局、品牌,或是具科技含量(如金融、資、通訊服務業等)的服務業外,多數服務業的高階人力需求並不高。
  反觀製造業,如前文所述前景樂觀,若能善選有智慧財產權布局,有新南向布局,或能在兩岸競爭中有突圍實力的優質企業,未來的機會將更多,值得投入!
  若所學為人文社會相關科系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可積極培養自身跨領域能力,例如輔修法律、金融、會計等其他專業,擴大跨界、轉行的空間;另一方面,你仍可從自身專長出發,尋找較高薪產業的相關工作,譬如語文科系畢業者,若進入高科技產業擔任翻譯、行銷人員,薪水就可能優於在其他行業從事類似工作。

在企業內創造價值 凸顯個人差異性

  至於如何面對企業內薪資的兩極化呢?當然就是選擇公司內的「核心職務」,或是讓自己成為對企業來說更「有價值」的人才。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台灣就業通」去年針對求才公司進行調查發現,大約僅有6成7的企業認為新鮮人的職場競爭力「合格」,而超過6成企業建議新鮮人能透過「多自我投資,充實專業」(65.19%)或「在工作中精進專業能力」(60.76%)以提升競爭力。
  不同的生涯階段,需要不同的競爭力。對於年輕人來說,在30歲前的職場起步期,最重要的是培養專業能力,蹲馬步、練基本功不可省。不論是在工作中累積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力,或是利用下班時間自我投資,充實工作技能,例如上專業實務課程或考取證照,應時時刻刻為職涯做好準備。
  此外,還是要強調「跨領域能力」很重要!在專長之外要盡量擴展視野,培養其他專長或能力。進入公司後,除了學習團隊合作,也應培養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幫公司思考可提升附加價值的作法,等於創造自己的價值。
  在養成了核心競爭力後,你才擁有談判籌碼向公司要求加薪。就算不能如願加薪,亦有本錢選擇跳槽,進取更優的職位與薪水。還有,語言能力及人際網絡也很重要。語言能力及人脈網絡,代表個人移動力、乃至國際移動力的高低。當職涯世界邁向「全球化」的今天,移動力愈高,加薪的籌碼就愈大。 

赴海外歷練 也能為職涯鍍金

  赴國外就學、或到海外工作,也是現今許多新生代的選擇。據統計,有高達6成的上班族有意願赴海外工作,原因是薪資高,可以累積產業經驗,而且未來具發展性
  從主計處資料看來,從2009年到2016年,國人赴海外工作者增加6萬6千人,其中赴東南亞的人數明顯增加了3萬4千人。人力銀行統計也指出,105年台灣赴海外工作人數將近73萬人,比104年增加4000人,平均年薪112萬元,與在台灣工作的人平均62萬年薪相比,相差50萬元,其中醫護產業赴海外的比例更是愈來愈高。
  若能在國外工作一陣子,將海外經驗帶回台灣發展,可望爭取較佳的職位,避開由低薪職位苦苦向上爬的窘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