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的問題之一是,少子化加上教育部消滅技職的政策,高職、五專消失,人人都是大學畢業,變成學歷通膨。技職教育如何再造讓人才更加適性適所,在職場各自發光發熱?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吳永佳
談到台灣的技職教育,前教育部政務次長、現任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理事長的陳德華對其演進最瞭解。
在九年國教之前,台灣的技職教育是以職業學校為主,且以公立學校為主。民國70年時,高中:高職已到達33:67,但在擴張的過程中,私立學校比重約佔6成,「過度依賴私立學校,使得技職學校在發展上相對處於弱勢。」陳德華說。
九年國教實施後,技職教育一直強調學校精緻化和單一類科。民國78年,政府將國際商專整併到高雄工專,讓所謂的工商合併成為整個專科學校的主流。在短短五六年間,幾乎所有專科變成工商專科學校。
在後期技術學院變成科技大學,這個規模又更大更擴散了,使得過去技職教育強調的單一和精緻的特色,在70年代後期有了徹底的改變。
到了80年代,技職教育的發展幾乎走向暢通技職生升學進路為主軸。這當然不能完全怪學校,70年代後期整個社會風氣改變,多數家長希望孩子繼續升學,這壓力也使得專科學校紛紛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
技職大學化 高學歷通膨貶值
這種改制最可惜之處,在於沒有把原來技職的特色保留下來或是昇華處理,反而走向一般大學化。陳德華不諱言,「這跟技職教育法的立法有相當深的關聯。」在民國64年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設校後,教育部就希望訂立技職教育專法,但始終無法形成共識,直到104年才訂了一個技術職業教育法。
撇開政府高喊的「技職再造」成效不論,補教名師呂捷日前一番話,一針見血道出台灣的教育問題,「有些人根本沒興趣念書,讀書不是人生唯一的一條道路!如果好好發展健全的職技教育來培育專業人才,可以花5年學好一項技藝,為什麼要把學生關在教室3年?」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少子化加上教育部消滅技職的政策,高職、五專消失,人人都是大學畢業,變成學歷通膨的世代,這種教育根本沒意義!」
當前在高學歷通膨貶值下,已有不少學生與家長體認到,並非每一個人都需要大學文憑,重要的是擁有謀生能力與扎實的專業技術。於是,這幾年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教育部今年也核准了10所科大增設五專部,以彌補企業中階技術人力的缺口。
技職升級 校園及體制都亟須改造
這應是好的開始,不過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曾提醒,大量學生回到技職學校的同時,過去因無知而淘空的技術內涵和設備,如今都已不符合需求;如果師資和設備沒有更新,根本不足以應付科技快速發展之後對技職的需求。
他舉台東最具代表性的公東高工為例。該校木工科曾停招多年,這幾年恢復招生,但傳統木匠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學生的思惟必須從「匠」提升到「藝」,老師也必須超越技術層次,培養學生未來的美學能力,產出新一代的廚藝達人、工藝達人。
由體制改革來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戴伯芬教授則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大學與技職分流的體系:目前技職普通化的情形應盡速改變;2)將技職學校改隸地方政府管理:過去有國立與縣市立的學校,如果能增加縣市立的學校,有助於貼近地方需求;3)調整學制:科技大學轉為高職的可能性,研議資源重新配置,另外修學時間應具有彈性;4)選擇性專業人才學費補貼:排富。
此外, 戴伯芬認為技職亦應與產業結合並建立機制,目前已有的模式包括:企業辦校模式,如台塑集團辦長庚、明志工專;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實習制;產學合作模式;不定期人才代訓;教師創新創業模式,如逸中設計,並建議建立教師創新創業輔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