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泉源近年來積極參與、協助許多中小企業、製造業邁向工業4.0。長期研究台灣產業轉型的他認為,台灣當下亟需更具人文素養及創造性思考的專業技術人才。
撰文◎Career職場情報誌 吳永佳
現擔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的吳泉源,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的模具、網球拍、工具機、積體電路、造船等產業,近年來更積極參與、協助許多中小企業、製造業邁向工業4.0的轉型計畫。從長期研究台灣產業轉型的角度,吳泉源對技職教育有他的觀察及瞭解。
技職教育應與在地產業緊密結合
吳泉源指出, 國內產業多具有在地性的特徵,在每個地區形成特定的上下游聚落,例如國艦國造的造船業,就是個與地方緊密結合的產業,台灣的三大造船廠,都與台灣及宜蘭地區的發展密切相關。
像是曾打造出沱江軍艦的宜蘭縣龍德造船工業,去年宣布將在蘇澳港新建造船廠。蘇澳廠營運後,將再增加200個以上生產人員,技職教育背景員工將大幅提高,也會與在地學校合作。 因此推動技職再造時,應將這些產業納入,作為重要的合作夥伴,再結合當地卓越辦學的技職院校,將會如虎添翼。
再以造船業為例,為培養在地關鍵產業人才,去年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與中山大學共同啟動「南星產業樞紐學程」,中信造船及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也將共同參與。該學程將以電機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與海洋環境暨工程系為基礎,設計4個可以搭配國家產業發展的專業分項,包括設備系統科技、國防科技、能源科技及船艦工程。
龍德造船工業和海洋大學也有優質的產學合作計畫,將產業引入學校,讓學生瞭解造船產業發展前景,並利用暑假期間或學期間安排學生前往船廠實習。
配合政府推動國艦國造、離岸風電、及智慧船舶等三大區塊政策,需要更多機電、系統整合、工程管理及專業管理等新世代多元人才投入,尤其造船業是一精細工業,比飛機更為複雜。在面臨技術轉型、人才缺口之際,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去年成立的「台船學院」更與勞發署及位於高高屏的技職學校,建立全面而有系統的人才培訓計畫。
像是與聖約翰科技大學進行產學合作,開設「台船專班」,學生不僅可習得造船技術,更有機會留任台船及策略聯盟企業,就學、就業一條龍;與高苑工商合作開辦「建教電機科產學合作台船專班」,學生高一起接受2年的專業教育,3年級到台船實習,畢業後通過遴選可成為正職員工,起薪30K;與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締結策略聯盟,成立「船舶機電工程與風電產業」學程專班。
迎接工業4.0 技術人員也得同步升級
吳泉源認為,「我們已有堅實的產學陣容,若再透過相關立法或修法,與教育部攜手努力,建立優質公立院校與產業界共同承辦的技術教育據點,就能為產業提供新一代產業技術尖兵。」
他繼續舉例更多具有特色的產業和技職教育的場域,例如台中、彰化、雲林地區的工具機、精密模具、水五金、射出成型等產業聚落,這些都是代表台灣堅實製造能力的廠商,搭配中部地區許多優質的技職院校,同樣為中台灣進行技職再造的任務。
中台灣一些代表性企業,例如上銀科技及綠點高新科技,也與勤益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逢甲大學等進行扎實的產學合作。
台灣產業歷經全球化和產業外移的一波波考驗後,還能夠持續立足台灣的,都是具備「隱形冠軍」能力的廠商。但吳泉源指出,面對工業4.0的挑戰,我們需要培育新時代的技術人才,兼具人文素養及創造力,才能帶領台灣脫胎換骨。
這些「新一代的黑手」、工程師,除了現場實作經驗的鍛鍊之外,也需要一些新的技術培訓方案,例如德國工業4.0的證照,以及具有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 內涵的學習工廠learning factory,才能提供未來工程師實戰與磨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