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職場觀點

2030年有85%工作尚未出現!怎麼學,才不會被加速淘汰?

唯有學習,才能讓我們在劇變世界中乘風破浪。圖片來源:劉鎮豪繪_Cheers雜誌提供 唯有學習,才能讓我們在劇變世界中乘風破浪。圖片來源:劉鎮豪繪_Cheers雜誌提供

文 張毓思

戰爭、氣候、科技、人口劇變,舊知識已不管用,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的未來式,而是此刻生存必須。當顛覆式衝擊成常態,「學用落差」怎麼解?育才思維勢必改變,要成為變局新人才,必備3大特質。

這是個無法再仰賴經驗與成見的時代。

過去2年多,世界因疫情止步,綿密的國際供應鏈與航道停擺,辦公室與教室人去樓空,所有的人類活動都被移往了雲端。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只是個遲早要落幕的插曲,緊接著戰爭卻爆發了,國際社會一分為二,彷彿回到冷戰時期的劍拔弩張。

所有的不可能,今年都化作了可能。曾經,學習就像是一張前人所繪製的地圖,清晰描繪了世界的輪廓,所有路徑只需按圖索驥。

然而在2022年,所有人都在摸黑前行,沒有人能夠辨識前方的地景,學習成為一個開放式的羅盤,前人的知識只能當作參考,必須由我們自己去探索這個未知的新世界。

學習,不再只是「硬」道理,更是此刻生存的必須。

顛覆式衝擊成常態

戰爭、氣候、科技、人口:4巨變威脅生存

「未來的變化又急又猛,教育必須做出回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主席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在「2022年形塑教育的趨勢」中指出,疫情彰顯了未來的不可預測,而這種顛覆式的衝擊將不再是例外,而是未來的常態。

面對不可預測的世界,我們並非毫無選擇。史萊賀相信,面對極端風險的未來,教育是培養韌性與創新的最佳工具。結合OECD與世界銀行的預測,我們未來將面對戰爭、氣候、科技與社會人口等至少4個面向的巨大衝擊。

首先是氣候變遷的威脅無所不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6次評估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2025年以前開始減少,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氣候災難。但是,按照現行速度,改變仍緩不濟急。

其次,科技正在衝擊產業與生活常態。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羅達賢觀察,科技的衝擊在台灣已經顯而易見,數位轉型成為企業主管學習與進修的重要動力。
「外在環境逼著企業不得不學,」羅達賢指出,企業過去習慣的零售、行銷甚至是存貨管理方式,都必須打掉重練。

第三,我們將面對一個更動盪的社會。地緣政治學者與作家科納(Parag Khanna)預測,全球人口成長即將達到頂峰,未來年輕人口的流動決定國家的興衰。移民更將重塑社會的樣貌,帶來都市化與多元化的衝擊。

台灣社會同樣面臨重大的人口轉捩點。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的工作年齡人口數(15至64歲)已經在2015年達到高峰,接下來將逐年減少。相對稀缺的勞動力,以及更仰賴外國移民的未來,注定將成為新的現實。

最後,戰爭正在重譯世界局勢,並改寫產業遊戲規則。年初的烏俄戰爭,先是敲響了全球化的警鐘,緊接著中美衝突加劇,更深化地緣政治的風險。

過去唯成本是瞻的企業,現在不得不重新審視國際佈局,將地緣政治列為首要的風險考量。世界銀行報告更指出,烏俄戰爭將對國際食物、能源市場、物流網絡與供應鏈等面向,產生根本的衝擊。

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被地緣政治所主導的全新產業常態。

學習是生存關鍵

無常新世界,人才也須推陳出新
面對一個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未來,學習是生存的關鍵。然而舊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再回應新時代的到來。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用「無常」來形容大學所面臨的處境。氣候變遷與高齡社會,注定創造全新的人才需求,然而這些產業都還處於未來式,大學卻已經被要求給出答覆,就像是被迫在已知的此岸,與未知的彼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

「大學應該思考什麼樣的人才培育模式,才能增加社會的韌性,」林從一過去主導「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劃,目的便是協助大學推動跨科系與跨產學的創新學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足以面對萬變的社會。

不只是大學必須與無常共存,過去仰賴大學培養人才的企業,也須改變育才的思維。

曾在兩岸大型企業擔任人資主管、現為多家企業人力資源顧問與講師的林娟指出,無論是數位轉型或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都迫使企業不斷創造全新的人才需求。

因此,企業無法再一味仰賴大學培育人才,而是必須隨著環境的變化,為人才投資與發展第二專長。

「產品有第二曲線,人才的發展也需要第二曲線,」林娟形容,就像企業無法仰賴單一的暢銷產品,而是必須推陳出新創造新產品,人才同樣必須發展新技能。

自我變革》學習成為延長賽

3大必備特質:興趣驅動、能動性、終身學習
學習不再限時限地,而是人生的無限延長賽。OECD「2030未來教育與技能」以及世界銀行「實踐未來學習」報告中,綜合描述了在變動時代,學習者必須擁有三大特質:興趣驅動、能動性(agency)與終身學習。

首先,未來的學習者應該是興趣所驅動。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指出,面對一個快速變動的世界,學校必須創造有自主學習熱情的學生。

因此學習必須符合個人興趣,才能變成快樂的體驗,並且在適當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享受和喜悅,成為未來學習的關鍵,「當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他們會讓你很驚訝,」林從一猶記得,曾有大一新生以研究甲蟲為樂,他從高三開始以甲蟲為自主學習主題,積極打工籌措實驗設備經費,即便學業成績不是最出色,卻針對土壤濕度對甲蟲孵化率的影響發表學術論文。

林從一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你是擋不住他的。

其二,未來的學習者應該具有能動性,意味著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而是社會的參與者。

因此學習者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並且理解如何在社會脈絡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2030未來教育與技能」指出,能動性是學習者應對未來的必要能力。在建立個人的興趣與目標後,啟發能動性的第一步,就是賦予學習者成就個人目標的能力。

「能動性的前提,就是自由,」台北教育大學教授王俊斌指出,除了給予學習者更複雜的技能,創造能動性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給予學習者探索與犯錯的自由。

最後,未來的學習者必須終身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今日與明日教育」中強調,教育應該延伸至學校之外,成為不分年齡的學習活動。

在一個知識被加速淘汰的現今世界,終身學習更顯重要。唯有培養出能夠享受學習喜悅,以及具備能動性的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願景才有可能被實踐。(責任編輯:黃韵庭)

TOP